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這些最常出現在市民餐桌上的四大家魚,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從長江中消失。近日,由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長江上游聯合科考顯示,長江上游水電開發和采砂等活動正引發“蝴蝶效應”,讓棲身長江中游的四大家魚陷入滅頂之災。
泥沙被攔
長江四大家魚難尋產卵地
史料記載,依托長江這個天然漁場,早在唐朝,四大家魚就成為中國人食用的主要魚類品種。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駐武漢辦張新橋博士表示,眼下這個漁場已經不再適合四大家魚種群繁育。
近期結束的長江上游聯合科考顯示,僅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上就有25座水電站,在臨近的各個支流,不同類型水電站更是多達上百個,同時當地為修路而進行大范圍采石挖沙以及坡耕地開發,也讓原本就脆弱的沿岸生態系統雪上加霜,水土流失嚴重。
張新橋博士介紹,在長江中下游湖北等地,長期以來四大家魚利用厚實的泥沙產卵繁殖,隨著上游大量河沙被攔截后,本地河床沖刷嚴重,大量的四大家魚沒有了繁殖場所,加上水污染和過度捕撈,上世紀50年代長江中尚有的300多億尾四大家魚,在最近兩年已驟減至不到一億尾,野生四大家魚更顯稀少。
更讓專家們擔心的是,長江上游水生態的惡化,直接影響到長江中下游水質和魚類餌料數量。“一些生存能力更強的入侵魚類,正在搶占四大家魚的生存空間,端上市民餐桌的四大家魚,其品種質量也在下降。”長漁辦一位負責人說。
生態恢復
急需增殖放流與環保立法
日益減少的長江四大家魚,是否只能退守池塘?不久的將來,我們還能吃到野生的長江魚嗎?面對這一尷尬現狀,我省水產部門每年都在采取增殖放流等舉措,而環保專家則認為,眼下為長江魚類資源利用立法成為當務之急。
省水產局漁政處工作人員介紹,每年國家下撥的上億元救災資金,我省全部下達到各縣市用于漁業資源生態修復和魚苗繁育,在洪湖等地每年有上千萬尾四大家魚的魚苗種被集中投放。
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科考顯示,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歷史監測到魚類有143種,此次魚類資源采樣僅僅發現17種魚類樣本,其中外來物種種類、數量和個體大小均較土著魚種表現出較強的優勢性。隨著上游梯級水電開發,整個金沙江干流將變成一串首尾相接的大型水庫,除了對水生生物帶來滅絕性的直接影響,必將改變上游的水沙通量,從而對長江中下游水沙變化規律、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的分布產生影響。
“沒有健康的流域,河流的局部健康是沒有意義的。”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家寬教授等專家一致認為,長江的保護和管理必須從流域尺度出發,進行綜合利用和保護規劃,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流域管理法》立法,盡快成立由國務院直屬的長江流域管理協調機構,開展一系列搶救性的保護行動,包括健全和優化長江自然保護區群的布局、長江十年禁漁、生態補償等。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