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上午10時,位于葛洲壩下的中華鱘產卵場,江面一片寧靜。在兩個月的中華鱘繁殖期里,科研人員動用了水上水下全方位監測,卻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今年野生中華鱘仍未監測到自然繁殖活動。
上周,長江水產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中華鱘研究所等單位專家帶著深深的失望,離開這里,結束了對中華鱘的自然繁殖監測。
由于2013年首次沒有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活動發生,今年,長江水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動用了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聲吶探測儀、水下高清視頻、采卵網打撈江底受精卵和解剖食卵魚,但仍然沒有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活動。連續兩年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無疑意味著在地球上生活了1.4億年的古老生物、“水中國寶”中華鱘正遭遇嚴峻的種群危機。
據悉,下一步,長江水產研究所中華鱘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將會沿長江中下游1600多公里江岸,走訪漁民,尋找可能繁殖的中華鱘幼魚。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