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日本不卡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毛视频

歡迎光臨中國鰻魚網

中華鱘或正開辟“第三產卵場”

 

據報道,長江口發現幼魚,終結連續兩年零產卵的擔憂,專家推測—— 中華鱘或正開辟“第三產卵場”

生死關頭,擁有1.4億年進化史的“水中活化石”再現超凡適應力。記者昨天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獲悉,416日,該所科研人員在長江口長興島南部、長江隧橋東部水域監測到一尾野生中華鱘幼魚。專家表示,在上游連續兩年發布零產卵報告的背景下,這一重大發現預示著,中華鱘很可能正在遠離葛洲壩的下游開辟新的產卵場,抑或順應環境和氣候的變化在原地提前產卵,物種延續重現希望。

科學監測顯示,2013年和2014年秋天,位于長江上游的中華鱘產卵場連續兩年顆粒無收。去年春夏,長江口為期半年的幼鱘監測結果也首次為零。這些來自科學界的零監測報告似乎都指向了同一嚴峻事實——受生境破壞、環境污染、航運和過度捕撈等影響,野生中華鱘正面臨一場“無后之殤”,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正當人們為之黯然神傷時,長江口卻意外傳來了好消息。經東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鑒定,此次發現的中華鱘幼魚為2014年秋天產卵繁殖。往年,上游秋季繁殖的中華鱘幼魚洄游至長江口,最早也要等到次年5月中上旬,且幼魚體長多在15厘米左右。此次監測到的時間比往年提前了約一個月,而體長僅10厘米。據此,科研人員判斷,要么中華鱘在離長江口更近的地方尋覓到了新的產卵場,要么就是在原先的產卵場提前繁殖。

如果新產卵場的推斷得到進一步科學證明,它將是有科學記錄以來中華鱘尋覓到的“第三產卵場”。原本,中華鱘需從長江口洄游2800公里至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段產卵繁殖。近年來,隨著上游水電梯級開發和氣候、工程等因素的疊加,產卵場一次次受到干擾。

無處產卵的尷尬,逼著中華鱘不斷向人類和自然妥協,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尋覓新“產房”。鱘魚專家、東海水產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莊平博士說,縱使中華鱘有著超乎想象的環境適應能力,但若不加倍珍惜和愛護新的產卵場,總有一天,這一頑強的物種終將無路可退。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三產卵場”的出現,實為中華鱘向人類發出的警示與吶喊。

中國鰻魚網報道

【關鍵字】:水產養殖,漁業,中華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