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病原體為嗜水氣單胞菌(Aeromnas hydrophia)或遲鈍愛德華氏菌(Edwardsilla tarda)。
二、主要癥狀
病鰻體弱,活力下降,在池邊緩游或吊附于餌料臺,僅胸鰭發紅時魚體仍能上臺攝食。隨著病情發展,胸鰭、臀鰭,背鰭等均發紅,食欲下降或不攝食,肛門紅腫,腹部皮膚充血,具點狀出血點;嚴重者腹部出現紅斑或頭部、軀干部、尾部皮膚局部壞死,有時下顎亦具出血點。解剖可見腸壁局部或全部充血,腸內無食物,腸黏膜層脫落使腸管內含血色黏液,有時胃、腸內積水,使腹部膨脹、腎臟腫大,充血呈暗紅色,脾臟腫大、淤血。體表出血嚴重時,病魚嚴重貧血,使鰓及內臟器官顏色變淡。
三、流行及危害
該病周年發生,主要流行于季節交替的春夏及夏秋季,與氣候、水質變化密切相關,僅冬季發病率低。傳染速度沒有其他細菌性疾病快,各種養殖鰻鱺均可發生。引起的死亡率不高,但不易徹底治愈。
四、診斷
1、憑借外觀,各鰭充血及腸道積血色黏液可初步診斷。2、確診需進行病理分析及病原菌分離鑒定。
五、預防
1、保持養殖池底及池壁清潔,控制養殖池水中病原菌數量。2、保持養殖池水各種理化指標的穩定性。3、操作魚體時動作輕柔,勿使魚體受傷。4、投喂新鮮優質餌料,并掌握投餌量,不要使鰻鱺飽食過度。
六、治療
該病治療原則是以改善養殖水質環境為主并控制水體病原為輔肋手段,以內服藥物為主要治療措施。
1、全池潑灑,含氯消毒劑,使有效氯濃度達0.1~0.3毫克/升,每天1次,連續2~3次。
2、土霉素3~5毫克/升和有機碘1~2毫克/升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2~3次。
3、病毒凈或季銨鹽類消毒劑1~2.5毫克/升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2~3次。在水體消毒后,調節水質,在餌料中添加適當抗菌藥物,并添加適量維生素C及維生素A、E或B族維生素,連續投喂5~10天。
【注意事項】鰻魚的鰭充血現象,在多種情況下均發生,如水環境條件突變,密度過高,篩選或運輸魚體操作等,這些由應激產生的鰭充血往往僅表現為臀鰭充血,其他鰭正常,所以應激赤鰭與赤鰭病嚴加區分。(文章來自《鰻鱺病害診治圖譜》樊海平、關景象等編著)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