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氏菌病又稱肝腎病。
一、【病因】
病原體為遲鈍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浙江愛德華氏菌(E.zhejiangensis)或福建愛德華氏菌(E.fujianesis)。
愛德華氏菌分類學上屬于腸桿菌科愛德華氏菌屬,分布于魚類、爬蟲類體上和水中。遲鈍愛德華氏菌革蘭氏染色陰性,菌體小、直,大小一般為(1.0~1.5)微米×(2~3)微米,具周生鞭毛。在蛋白胨和類似的瓊脂培養基上培養24小時后出現生長物,菌落小,直徑0.5~1毫米;在血瓊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濕潤、凸起、光滑的菌落;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形成無無色半透明、濕潤、光滑的菌落。生長需要維生素和氨基酸。生化性狀為兼性厭氧,氧化酶陰性,接觸酶陽性,賴氨酸脫羧酶和鳥氨酸脫羧酶陽性,精氨酸雙水解酶陰性,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發酵葡萄糖,產生硫化氫,不發酵乳糖、木糖、山梨醇和甘露醇。
二、【主要癥狀】
病鰻胸鰭、臀鰭充血發紅,不攝食,肛門紅腫突出,肛門周圍皮膚充血。由于肝臟、腎臟腫大,垂直魚體可見腹部具有明顯凹線。解剖病鰻觀察,可見肝臟腫大,淤血色深,具出血點,嚴重時肝臟具斑塊狀潰瘍病灶,切開肝臟可見肝臟糜爛呈蜂窩狀,腹腔內膜潰瘍并入侵肌肉組織,使肌肉潰爛形成從內向外穿孔;膽囊腫大,膽汁色淡;腎臟腫大具潰瘍病灶;脾臟淤血,色發黑,腫大;腸道呈卡他性腸炎,胃、腸內積大量血色液體,輕壓腹部從肛門流出紅色膿液。病理切片顯示內臟器官呈化膿性炎癥,實質細胞壞死變性,產生炎性血栓。
三、【流行及危害】
該病流行季節為夏季高溫期,但由于種苗培育期水溫一般保持在26℃左右,因而在春季培苗季節時常有發生,尤其在白仔鰻培育期間,主要投喂鮮活餌料絲蚯蚓,如果絲蚯蚓暫養時間短,吐食不凈或消毒不徹底,病原體經絲蚯蚓帶入,經口傳播概率極大而暴發肝腎病。各種養殖鰻鱺均可發生。在苗種期,常為急性病,形成批量死亡,在幼鰻、成鰻期,表現為慢性傳染病,日死亡率不高,但累積死亡量大。
四、【診斷】
1、一般憑借肝、腎腫大,病鰻垂直腹部具顯著凹線等外觀癥狀即能初診;2、需進行病理切片,病原體分離培養才能確診;3、也可利用血清學方法診斷。
五、【預防】
1、投喂的鮮活餌料絲蚯蚓要經暫養4至5天以上,并不斷攪動流水,及時刮除絲蚯蚓吐出的體內臟物,每天壓爬1次,取出能爬出活的絲蚯蚓進行暫養。投喂前將已吐凈體內臟物的干凈絲蚯蚓,用0.75%食鹽水浸泡刺激吐出體內殘留臟物,浸泡時間為0.5小時,然后用潔凈水沖洗干凈,再用1~2毫克/升高錳酸鉀或二氧化氯0.8~1.5毫克/升浸泡10~%15分鐘,沖洗干凈后,再用100毫克/升左右的土霉素浸泡30分鐘后直接投喂。
2、投喂的配全飼料要求新鮮、質優,在高溫季節適合量投喂,不要飽食。3、合理用藥,不要損傷魚體、肝臟及腎臟。
4、盡量使用人工配合玻璃鰻飼料,不使用鮮活餌料。
六、【治療】
1、白仔、黑仔其愛德華氏菌病為急性病,以藥浴和內服并重的方法控制:(1)食鹽0.5%~0.7%和啞喹酸5毫克/升,浸泡36~48小時。(2)噁喹酸3~8毫克/升,浸浴36~48小時。經上述處理后,用含氯消毒劑連續消毒2~3天。如果投喂絲蚯蚓,一旦魚體達到2克左右,應及時轉為人工配合餌料,在餌料中添加0.1%~0.2%的土霉素或0.1%~0.2%噁喹酸、0.2%維生素C(按飼料重),連續投喂10~15天。
2、幼鰻、成鰻期愛德華氏菌病為慢性病,以內服藥物為主,輔以藥浴控制:(1)水溫降到25℃以下保持一周。(2)用含氯消毒劑全池泌灑,使有效氯濃度0.2~0.3毫克/升,隔天1次,連續3至4次。在池水消毒的同時還要注意調節水質,在飼料中添加對病原體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一般添加噁喹酸或氟苯尼考0.1%~0.2%、每千克飼料中加入10片肝泰樂,內服10~15天。在治療過程中,控制投飼量。飼料添加速度不宜過快,并保持池水清潔。(文章來自:《鰻鱺病害診治圖譜》樊海平、關景象等編著)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