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建省連江縣馬鼻鎮農業服務中心 陳如潮
大黃魚為石首魚科黃魚屬,俗稱黃瓜魚。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福建省獨具特色的海水網箱養殖的主要品種。羅源灣位于福建羅源縣東南部,半封閉型海灣,潮汐動力強,灣內水面平靜,海床格局穩定,是水產養殖的良好場所。近幾年來隨著人工網箱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養殖密度高、網箱布局不合理以及羅源灣養殖環境變化,導致養殖病害頻繁發生,限制了人工養殖大黃魚的發展。其中寄生蟲的危害重以白點病的危害最為嚴重,成為制約大黃魚養殖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據調查,2005~2010年,白點病均引起了羅源灣較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就大黃魚的刺激隱核蟲引起的白點病進行介紹。
1、病原及其生活史
海水魚白點病的病原為刺激隱核蟲,又稱為海水小瓜蟲,專性寄生性纖毛蟲類。刺激隱核蟲營直接發育,不需要中間宿主,整個發育階段可分為4個蟲體變態階段,即滋養體、包囊前體、包囊和幼體。滋養體是指寄生在宿主上并不斷生長的蟲體,發育成熟后就成為包囊前體,然后脫離宿主,粘附到水底或池壁上,形成包囊。包囊進行無性繁殖,分裂形成許多小仔體即幼體,最后幼體破囊逸出,形成幼蟲。幼蟲可在水中自由活動,不進食,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為感染期蟲體。在自然條件下,刺激隱核蟲對不同種的魚類表現出不同的感染能力。但是,在飼養條件下,這種特性會因為魚體對飼養的適應性、不同的處理方式及不同的環境而有所變化。
2、流行情況
刺激隱核蟲主要寄生在溫帶和熱帶海域,感染魚的鰓和體表,刺激隱核蟲無寄主的專一性,硬骨魚類幾乎都可被感染。在海水比重為 1.017~1.020,pH值 7.7~8.0,每年水溫在 25—30℃時是海水魚白點病的發病高峰期。閩東地區的除了2~4月份低溫期未檢出刺激隱核蟲外,其他時間均有檢出,流行季節為6~7月和 l0~l1月。蟲體無需中問寄主,靠包囊及其幼蟲傳播。水溫低于25℃或高于30℃,此病發生情況就比較低。羅源灣中海水網箱養殖不流動或水流不暢,高密度養殖,導致水質較差、有機物含量豐富,這些是導致發病的主要原因。一經感染,傳播迅速,且幾乎整個漁排甚至整個養殖海區的大黃魚都會受傳染。
3、病理癥狀及診斷方法
發病初期肉眼可見病魚體表、各鰭及鰓上先出現少量白色小點,魚體在池中狂游,用身體摩擦網箱,呼吸頻率加快。中期魚體體表、鰓、鰭等感染部位出現小白點增多、體表分泌的粘液增多,體表寄生處表皮充血、鰓組織貧血,緊接著迅速傳染,很快整個網箱甚至整個養殖區域的大黃魚都會受感染,嚴重時魚體表皮覆蓋白色薄膜,這是由于病魚的皮膚和鰓受蟲體的刺激分泌大量的粘液包裹于蟲體表面形成的。病魚食欲不振,體型消瘦,鰭條缺損、開叉,由于鰓絲分泌大量粘液導致呼吸困難,如果蟲體寄生于眼內會引起瞎眼。后期寄生蟲脫落后體表皮膚發炎、壞死,鱗片易脫落,引起細菌的繼發性感染,最終導致運動失調、呼吸困難衰弱窒息而死。顯微鏡下觀察,刺激隱核蟲呈乳黃色圓形或橢圓形,體表周生纖毛,一般48個相連呈念珠狀 “u”行排列,如果是活體則做旋轉運動。在檢測時應注意與粘孢子蟲病的區別。
4、治療方法
甲基氨基甲烷堿配合后,每立方米水體潑灑 9毫升。每立方海水用l0千克生石灰或2~3克硫酸銅或0.1—0.2克醋酸銅潑灑,每天1次,連續4—6天。在使用硫酸銅時,須注意小劑量的硫酸銅對刺激隱核蟲包囊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應注意投放量。使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網箱四角掛袋,2~4次,每次12小時,避開魚類的攝食時間。或者采用絡合硫酸銅,每立方米0.15克潑灑,持續使用,直至完全清除。每千克飼料加青蒿末6~8克,連喂7天以上。處理后,停餌l~2餐,然后投餌減半,并加抗生素和多種維生素。同時潑灑 “強氯精”(氯異氰脲酸 ),以防繼發性細菌感染。
5、預防措施
在刺激隱核蟲病流行的季節,魚體或其周圍環境發病季節通常都有少量的胞囊或幼蟲存在,魚體的天然免疫力可以抵抗刺激隱核蟲的感染。因此應加強日常營養,投喂全價飼料,提高魚體抵抗力,可以添加復合維生素保證魚體健康。目前海水網箱養殖大黃魚投喂的飼料絕大部分都是冰鮮雜魚,配合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還可在飼料中添加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的綠色添加劑。
控制放養密度,蟲體的傳播幾率和速度隨著魚的放養密度增加而加大,因此放養密度不宜太大。合理布局網箱,魚排不宜過于密集。在半封閉的羅源灣內,可以有效的改善水流,加強養殖水體的交換,改善水質。這項措施不僅需要漁業部門做好養殖區的規劃管理,還需要養殖戶有自覺的意識,共同維護養殖環境。
養殖網箱勤換洗并保持水流暢通,給定期清理附著在網箱中的雜質。定期用生石灰、“強氯精”潑灑,以免附著包囊孵出重新感染。如有發病,要及時清除病死魚,防止病魚死后有些隱核蟲離開魚體形成包囊,進行增殖。
6、結語
在大黃魚白點病的防治上,防重于治。在目前的羅源灣大黃魚網箱養殖中,仍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從環境方面來說,網箱的無序布局,大網箱連片分布,影響了水流的暢通,導致污染物的沉淀及水體的富營養化,最終引發疾病的發生以及發生后治療困難。因此,治療的前提必須先改變布局,改善水質,改善養殖環境。
灣飼料方面,在養殖大黃魚過程中還沒有全價人工配合飼料的生產。在人工養殖的過程中投喂配合料還需要配合投喂冰鮮雜魚,以保證大黃魚蛋白質的需求。這種飼喂模式對水質的影響較大,并且冰鮮雜魚不易保存,容易變質,投喂時可能帶人病原體,給白點病的防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另外,大黃魚產業發展還未規范,在育苗的過程中,一些育苗場為了謀取更高的利潤,采用近親繁殖,導致苗種質量差,大黃魚整體的抗病能力弱,各種疾病的發生也愈加的頻繁。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