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大黃魚健康養殖現狀和目前市場存在關于大黃魚的水產品安全問題。福建農林大學清新水產實踐隊與養殖戶、經銷商、消費者及寧德市富發水產有限公司研究員交流和學習,清楚認識大黃魚的發展前景,改變大學生就業觀念,做到走出課堂,走進鄉下,讓實踐隊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發揮自己專業才能;在與消費者的交流過程中了解現在的市場需求,及存在的水產品安全問題。希望未來能夠積極投入到水產養殖行業,加快水產養殖業的進一步健康發展,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
一、大黃魚養殖概況
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 又稱“黃花魚”,系石首魚科、黃魚屬 ,其肉質鮮嫩、蛋白質高、膽固醇低,又披著一身“黃金衣”,寓意吉祥,因而成為市民們的餐桌常客[1-2]。既然是傳統的“四大海產”之一,又是我國海洋主要經濟魚類之一 。福建寧德是我國大黃魚網箱養殖主要育苗、養殖基地,素有“中國大黃魚之鄉”的美稱。2014年大黃魚養殖產量3.316萬噸,產值10億元,同比增長24.1%,網箱數量17多萬口,養殖人口1.75萬人,目前是全國最大的大黃魚網箱養殖基地。
隨著大黃魚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環境的不斷惡劣,病害頻繁發生,每年因疾病引起的損失占養殖產量的20%~30%,有些區域損失率高達90%。此外,由于絕大多數大黃魚養殖戶盲目的追求高產量,使每個網箱的養殖密度超過正常密度水平,這也是導致養殖病害呈逐年加重之勢,繼而出現藥物濫用現象,出現重大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大黃魚的食品安全刻不容緩,主要問題有注水、染色,藥物殘留等。其中注水可以增加大黃魚10%~20%的重量,染色則主要用檸檬黃或玉金黃,都是違法添加劑,人體食用會加重肝臟負擔,甚至有致癌的風險。
本實踐隊就大黃魚的健康養殖和水產品安全在寧德進行了調研,并作初步分析。
二、大黃魚健康養殖分析
由于水產品安全問題仍有不斷出現,我們對福建寧德大黃魚健康養殖與水產品安全進行了調查,調查分為三個對象,分別為:大黃魚養殖戶、大黃魚經銷商、大黃魚消費者。
養殖調查概況:
調查對象:寧德三都鎮養殖大黃魚漁民、大黃魚經銷商
調查方式:對寧德三都鎮大黃魚養殖戶進行問卷和走訪等
調研地點:寧德市富發水產有限公司大黃魚研究基地,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寧德市三都鎮,寧德各大超市,福州各大超市,福州名成海峽水產品交易中心。
純粹靠經驗養殖,缺乏健康養殖技術
針對寧德大黃魚的養殖戶以及魚排的調查,我們發現養殖戶養殖齡為5-10年的老養殖戶居多,且他們的教育水平以初中為主,超過一半的養殖戶是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從他們口中我們了解到他們都是憑自己的經驗來養殖的,出現災害時,比較盲目,沒有科學的解決方法,容易造成嚴重損失,有參加過培訓的養殖戶表示一年也只參加過一次培訓。
如圖1所示,超過一半的養殖戶從未參加過健康養殖技術培訓課。
常見暴發疾病
目前,由于各種垃圾仍有不斷的傾入大海,導致養殖海域環境惡化,在大黃魚疾病暴發的夏季86%的魚排將會遭遇嚴重的大黃魚病害,遭遇病害時,養殖戶主要通過觀察大黃魚的游泳情況或者魚體表面癥狀來判斷大黃魚是否病變,一旦見到生病死亡的大黃魚,養殖戶主要會將其清理到魚排外的海域。當我們問及相關的疾病時(如圖2),了解到白點病是最常見的疾病,其次是爛鰓病,肝膽綜合癥和爛尾病等等。
寧德地區大黃魚常見爆發疾病,白點病最為嚴重,占92.79%。
從白點病時常暴發的養殖戶中,我們得知白點病也叫小瓜蟲病,小瓜蟲蟲體(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為肉眼可見的小白點。在水溫18-23℃的情況下,小瓜蟲會寄生在魚的皮下、尾鰭和鰓部,吸食大黃魚魚體組織的營養,并刺激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大黃魚魚體表形成一個個白色膿泡,遍布魚全身。它的發病特點是傳染快,流行廣,危害大。部分養殖戶向我們說明此種疾病目前無法治愈,一旦暴發,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有些比較有經驗的養殖戶會在白點病大量暴發時將成魚提前出售。此種情況不利于大黃魚的健康銷售,將會造成一定的食品安全問題。
經過我們的分析得知造成大黃魚白點病暴發的原因有幾點,如下圖:
其中95.5%是由于過密養殖造成大黃魚疾病爆發。其中最主要為,養殖密度過大引起大黃魚疾病。
保鮮問題
經過對問卷數據分析(如圖4),目前市場上90.20%的大黃魚是用低溫保存的,49.02%經銷商認為大黃魚的保鮮期為2-4天,仍有50.98%經銷商的大黃魚保鮮在4天以上,而市場上絕大部分經銷商銷售的都是冰鮮的大黃魚,在夏季溫度較高的福建地區,存放4天以上的冰鮮大黃魚品質必定受到影響或嚴重時產生細菌,此外近一半(49.02%)商家對于臨近保質期的大黃魚是降低價格,進行促銷活動。所以在這方面仍然存在的水產品安全問題。
據介紹 ,大黃魚的保質期最好為1-2天,從圖中可以看出大黃魚的保鮮期超過4天的占50.98%。
對于臨保大黃魚,大部分經銷商將其降價銷售,市場上必將存在有質量問題的大黃魚。
化學藥物的使用
在寧德市場和福州市場,由于大黃魚都是冰鮮的,所以不存在使用麻醉劑的問題,但仍有極少數1.96%的經銷商(主要為小攤小販)使用福爾馬林,雖然調查過程中只有兩個經銷商會使用,但本次問卷只是對部分地區的調查,實際上顯然會超過兩家。
染色問題
當問及如何辨別大黃魚是否產生霉菌時,大部分經銷商表示看魚體表面的光澤、顏色,少部分經銷商是通過看魚體表面的形狀。在染色方面,有23.53%的經銷商認為染色對人體“基本無害,不必在意”。這也將導致經銷商在利益的驅使下對大黃魚用玉金黃或檸檬黃等非法添加劑進行染色或者在選購大黃魚時,盡可能挑選越發黃色(染色過)的大黃魚,就不可避免的銷售染色的大黃魚(如圖6)。
在我們所調查的經銷商中,有23.53%的經銷商認為染色是沒有危害的,沒有必要在意,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染色問題的存在。
上圖為在超市所拍疑似染色的大黃魚。
藥物殘留問題
大部分的經銷商能夠認識到藥物殘留的危害,其中35.29%的經銷商認為是會導致過敏反應的,32.35%的經銷商認為會致畸致癌致突變等,由此可見大部分經銷商還是較了解藥物殘留的危害的。但在購入大黃魚時,41.18%的經銷商對藥物殘留基本沒有關注,43.14%的經銷商偶爾關注,僅有15.69%的經銷商都有關注藥物殘留,而這些藥殘檢測基本上都是些大型超市才做得到,對于普通經銷商仍無法避免。
三、大黃魚食品安全分析
調查問卷分析:消費者
調查對象:寧德三都鎮消費者,福州市消費者
調查方式:對寧德三都鎮、福州市消費者進行問卷及采訪
此次我們調查問卷共發放了330張,回收330張,有效問卷330份,有效率100%。
消費者對水產品安全關注度低,維權意識薄弱
在大黃魚食品安全的調查問卷中,對各大超市里,農貿市場,水產市場不同的消費者進行問卷及訪問,消費者并不是表現的很配合,大部分消費者表現事不關己的態度。可見,目前水產品安全并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從調查問卷分析后得出,接近7成的消費者購買大黃魚的原因時因為其味道鮮美,購買過程中選擇冰鮮大黃魚的消費者居多。問及消費者對大黃魚食品安全的關注情況時,22%的消費者表示從未關注過,31%的消費者表示會經常關注,47%的表示會偶爾關注。
可見,目前大部分消費者雖然對食品安全情況引起了重視,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情況不聞不問。此外,消費者自身的維權意識淡薄,這也是導致現今食品安全現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消費者對大黃魚食品安全的關注度,22%的消費者從不關注大黃魚食品安全。
水產品安全宣傳,監督力度不夠
消費者了解食品安全的情況,通過電視、網絡、報紙還有口口相傳,78%的消費者表示,電視媒體有關大黃魚的安全報道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欲望。
大黃魚從育苗開始到出售中間有很多環節,對此我們設計了一個問卷題目:認為出現目前大黃魚食品安全最大的隱患在哪一個環節,由上表可以看出認為養殖環節出現安全問題的最多,有138個人,認為在加工環節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人其次,可見把好養殖水域水質第一關很重要。
大多數消費者認為安全問題最可能出自養殖和加工環節。
消費者對染色等危害沒有深刻了解。在調查相關食品安全問題時,得知了解染色的消費者占34.55%,了解藥物殘留的消費者占48.18%。就染色問題我們做了如下統計:
關于大黃魚染色對身體的危害,91%的消費者還是比較了解染色危害,但是仍有9%的消費者一點都不在乎大黃魚的染色問題,可見大黃魚的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四、大黃魚健康養殖與食品安全的對策
由于目前冰鮮雜魚的價格比較便宜,且把冰鮮雜魚當做主要餌料能夠使大黃魚更快的生長,所以寧德市大部分的養殖戶用的餌料絕大多數是冰鮮雜魚。但是由于冰鮮雜魚易變質,在投喂過程中易流失,在高溫天氣易腐爛,造成海洋水體的污染,同時,食用冰鮮雜魚消化利用率偏低,大量的排泄物沉積,造成海洋底泥污染,進而導致大黃魚致病菌的滋生,是大黃魚大規模暴發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大量不斷的捕撈雜魚,對海洋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海洋的生態平衡。因此要盡快研發大面積推廣的優質人工的配合飼料,降低大黃魚發病率,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生態平衡,提高大黃魚的質量。人工配合飼料能夠滿足魚體生長所需要的營養,能夠有效防止養殖水體污染,保證商品魚健康,使寧德大黃魚產業持續不斷地發展。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