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日本不卡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毛视频

歡迎光臨中國鰻魚網

金鯧魚生態系育苗技術

 

卵形鯧鲹Trachinotus ovatus(Linnaeus)俗稱金鯧、黃臘鯧、黃臘鲹、短鰭鯧鲹、紅三、紅沙等,屬鱸形目Perciforms、鲹科Carangidae、鯧鲹亞科Trachinotinae鯧鲹屬Trachinotus,暖水性中上層肉食性魚類,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亞、澳洲、日本、美洲的熱帶及溫帶的大西洋海岸及中的黃海、渤海、東海、南海。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沿海均有一定的資源量。

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人工養殖5個月可達500g左右,大的個體有5-10kg,肉細嫩,味鮮美,為理想的名貴海水養殖品種。

2013年至2015年培育出3cm以上卵形鯧鲹苗1024.2萬苗,達到規格化水平。現將生態系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一、育苗材料

1、育苗設施

3m×3m×1.3m3m ×4m×1.3m的布簍(彩條布)。

育苗土池應該選擇周邊無污染源、水質穩定,面積為2000-4000m2,水位能保持1.5m以上,底質為半泥沙或砂質。

育苗土池總面積40畝。

餌料池:面積為育苗面積的30%的土池,專門培育輪蟲、橈足類、枝角類等餌料生物,作為育苗土池的補充餌料。

2、受精卵來源

受精卵購于海南,分8批空運至湛江。

二、育苗方法

1、清池肥水:用生石灰、茶籽餅、敵殺死等藥物徹底清塘,施肥培養肥水,一般清池10-15天后放卵,在仔魚下塘前23天培育水中浮游生物。

2、基礎餌料的培養:在放苗前5d左右,進水2030cm,用漂白粉5×10-6全池潑灑消毒2d后進水,進水時用100目篩絹網袋過濾,以濾去過大的餌料生物和敵害生物。進水水位達到150cm時為止,然后接種輪蟲,使水體中輪蟲密度達到1個/cm 左右,并用鰻魚粉或豆漿培育輪蟲和其他浮游生物餌料。有條件的地方可接種海水小球藻或其他錄藻類,當池水呈綠色時,接入輪蟲種,待水中輪蟲密度達到1/mL以上。

3、仔魚的放養:將受精卵置于準備好的魚苗培育池塘中的彩條布水槽中直接孵化,魚卵孵化期間保持微充氣,在仔魚開口后5個小時(下午5點到早上9點比較好),把仔魚由孵化水槽中直接放入培育池,放養密度為15-20/畝。

4、日常管理:仔魚入池后需經常觀察檢查池塘中的飼料生物,餌料不足時應及時從餌料培養池撈取輪蟲、橈足類和蒙古裸腹溞等餌料,主要以橈足類和輪蟲為主。隨著仔魚日齡的增加逐漸增加橈足類和枝角類的投喂量,而輪蟲的投喂則隨著仔魚的日齡的增加而減少。枝角類、橈足類不足時應及時孵化豐年蟲幼體投喂。12日齡后,除投喂橈足類外,還投喂微細顆粒飼料(香魚配合飼料開口料)。投喂方法:前3d沿池邊全池潑灑,以后在固定餌料臺投喂,投餌時宜少量多次,慢投,讓其在水面上漂浮片刻后繼續緩慢下沉,方便魚苗適時攝食。

育苗前20d為靜水培充,只添水不換水,20d開始換水,并根據魚苗的生長情況逐漸增加換水量,換水量從早期的5%逐漸提高到10%。同時仔魚下池前期還應通過施肥等方法來控制水體的透明度。育苗水體的透明度控制在40-80cm,水溫25-30℃,鹽度28-33‰,pH8.0-8.4,溶解氧5mg/L以上、氨態氮含量控制在0.12mg/L以下,中、后期在夜間至早上開啟1-21500W水車式增氧機。

每天早中晚各一次,觀察水色,定期檢測。觀察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種類、數量的變化,魚苗的生長、活動、攝食等情況,以便安排次日的投餌、換水和防病工作。一般經25-30天的精心培育,大部分魚苗體長達到2.5厘米左右即可出池,同時隨著魚苗的生長隨時進行調整分疏魚苗。

三、生態系人工育苗餌料系列  

卵形鯧鲹土池生態人工育苗過程中只要生物餌料充足,人工配合飼料馴化及時,日常工作管理好,育苗成活率會很高。卵形鯧鲹土池生態人工育苗的餌料系列見表1

 

1 各日齡的卵形鯧鲹投喂的餌料

四、結果

2013年至2015年,共購受精卵30kg,平均受精率98%,平均孵化率90%,平均成活率38.7%,總出苗1024.2萬(魚苗規格3cm以上)。

五、病害防治

卵形鯧鲹在育苗期間,其發生病害有胃腸性疾病、細菌性的爛皮病和寄生蟲性病害,其中寄生蟲性病害比較流行,目前閩、粵養殖區普遍發生隱鞭蟲(Cryptobia spp.)(俗稱白斑病)、淀粉卵鞭蟲(Amyloodinium ocellatum)(俗稱白點病)、海水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arinus)病等寄生蟲疾病,感染的病魚不攝食,上浮水面,4-5d后病魚全部死亡。土池高密度生態育苗會經常發生病害,因此在育苗過程中,在加強水質和餌料飼養管理的同時,應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原則,開展病害防治工作。

1、預防

防止病害發生的根本方法是提倡生態養殖法,保持水質不受污染,餌料新鮮,杜絕病源侵入。①胃腸性疾病:餌料要新鮮,投餌適量,為防止胃腸性疾病發生,每星期在lOkg餌料中可以加入1g的大蒜素,投喂1-2次。②每個月兩次用1×10-6漂白粉或0.8×10-6硫酸銅消毒2-3h(要降低池水水位),并及時換新鮮海水,可殺滅寄生蟲。

2、治療

(1)胃腸性疾病:因攝食不新鮮餌料或水質惡化,受污染等引起,在疾病發生時勤換水改善水質,且在餌料中每l0kg加入大蒜素1g投喂。

(2)細菌性爛皮病:因受傷及水質惡化中寄生蟲病嚴重發生引起,可用0.2-0.5×10-6的聚維酮碘藥液浸泡12h,連續2-3次,直到病愈為止。

(3)寄生蟲性病害:①可用0.8×10-6的硫酸銅+0.2×10-6的硫酸亞鐵,全池潑灑,消毒4-5h后換水,連續消毒2-3次,小苗用藥量為0.5×10-6硫酸銅+0.2×10-6硫酸亞鐵,消毒1-2h后換水,連續消毒2-3次.②成魚用50100×10-6醛消毒4-5h,魚苗用50×10-6甲醛消毒1-2h,連續2次。如在網箱養殖可用淡水加上述藥物消毒30min,連續2-3次.室內蓄養的親魚在連續消毒2-3次后,最好移到水流暢通的海上網箱,病癥容易消失。

六、討論

1、采用大土池育苗

土池面積一般為3-5畝,水體大,經肥水后的池塘水體環境穩定,有利于魚苗的生長。且培育出的魚苗生長快,體質健壯,活動能力強,魚苗質量接近自然海區捕獲的魚苗。土池中的淤泥有利于各種微生物的生長,既是水體中基礎餌料生物的食物,又是幼小的魚苗的補充餌料,減少了飼料的投喂量,節約了飼料成本和大量換水的成本,且微生物的生長又有利于各種殘留物、排泄物的分解,改善了養殖水體的環境。另外,土池育苗具有設施簡單,育苗成本低,技術操作簡便,易于推廣等優點。

2、生態系育苗技術重點應掌握以下5個技術點

A 基礎餌料生物的培養:輪蟲的密度始終保持在4個/cm3以上,在充足餌料生物的基礎上,仔魚才能生長迅速,個體均勻,體質強壯。

B 水質控制:不要施肥過度,以免敗壞水質,施肥時盡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水清時多施肥,水的透明度不高時少施肥或不施肥。如果仔魚密度高,池中可增設氣管,加大供氧量.仔魚全長0.5cm以上時可啟用水車式增氧機增氧。

C 適時馴餌:仔魚全長長到0.8cm時可開始馴餌,增加投喂粉狀人工配合飼料,并隨著生長逐漸加大比例,到全長11.2cm時完全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同時加大換水量,保持水質良好。配合飼料的投喂量以魚苗攝食至腹部鼓脹為度。投餌時少量多次。

D 安排專人專管:每口池塘派專人負責,及時處理生產中問題。每天巡池4(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主要觀察池塘中的餌料、溶解氧、病害等。特別是做好夜間巡塘工作,注意觀察仔魚飽食情況,更要注意增氧設備的運轉情況,防止缺氧事故的發生。

E 魚苗長至3厘米應及時出塘。(作者: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 萬程文 廖經球 楊小立 龐強 陶永壽)

中國鰻魚網報道

【關鍵字】:水產養殖漁業,金鯧魚,生態系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