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徐皓在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永興基地指導漁業設施建設
徐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機所所長,農業部科技委委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兼任農業部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產學會漁業裝備專業學科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漁業機械儀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設施與設備崗位專家等,曾被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杰出人才”、“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農業領軍人才”等。他長期從事漁業裝備與工程科技發展戰略以及水產養殖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池塘生態工程、工廠化養殖、漁業節能減排等領域承擔多項國家及部級研究課題,參與多項國家及行業層面的戰略研究,并獲得數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
“做事業,甚至做人,首先要方向正確,然后是方法妥當,其他的則順其自然”,這是徐皓的行為準則,也是他的評價標準。正是堅守了這種標準,徐皓所帶領的國家漁業裝備研究團隊才越挫越勇,為現代漁業建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徐皓的頭銜很多,除了漁機所所長外,還是農業部科技委委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兼任農業部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產學會漁業裝備專業學科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漁業機械儀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設施與設備崗位專家等,曾被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杰出人才”、“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農業領軍人才”等。他長期從事漁業裝備與工程科技發展戰略以及水產養殖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池塘生態工程、工廠化養殖、漁業節能減排等領域承擔多項國家及部級研究課題,參與多項國家及行業層面的戰略研究,并獲得數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
“敬業、樂業、勤業、精業”,這八個字不僅是所里同事對他的一致評價,更是整個業內對他的高度認可。從一名普通的工程師到主持整個研究所的工作,再到推動行業科技發展的直接參與者,徐皓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努力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好干部。
敬業,機械專業在水產行業實現價值
高考時,徐皓并未“子承父業”投報水產,而是報考了機械專業,然而,冥冥中卻注定他與水產系統的不解之緣。1984年,從上海機械學院(上海理工大學前身)畢業后,徐皓被分配到毛紡研究所工作。1987年,成家生子后,因每日三個小時以上過遠的路程,徐皓調到漁機所工作,還是干起了水產專業。
初入漁機所,徐皓先來到飼料機械研究室工作。全新的領域,意味著要從頭開始。從那時起,加班、出差便成了家常便飯,有時一待就是一個多月,回家后妻子都認不出滿臉絡腮胡的徐皓。“說家屬沒有意見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常常跟單位的小年輕說,你們出差頻繁,要爭取家里的理解和支持。如果老婆沒意見,那才是問題啊!后方要穩定,才能安心工作”。到現在,出差時每日與愛人保持聯系已成為他的習慣。
當時徐皓只是一個普通的工程師,為了推廣啤酒糟飼料化加工技術,經常跑市場,每到一個地方就買下當地的啤酒,然后根據瓶子上印著的地址去酒廠跟陌生人談合作,在洽談中及時做出針對性技術方案。“能想象得出,無數次‘推銷’中不乏成功的項目,但也經常被吃閉門羹,甚至被轟趕出來。”徐皓坦言,這段經歷對他以后的職業生涯,是很好的歷練。
1995年,組織上讓他參加黨校青年干部培訓。3個月培訓過后,徐皓認真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之后,徐皓事業穩定發展,從一名工程師,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名科研管理者、學科帶頭人、二級研究員。1997年任所長助理,1998年任副所長,2000年任副書記、副所長,2005年任所長至今。
樂業,為漁業裝備領域添加“新生”學科
以前在科研崗位,只需要自己技術扎實,工作努力,現在更多是考慮如何讓團隊形成有機的整體,變得更有競爭力,更有創新性。肩上多了‘責任’二字,角色的轉變也為徐皓帶來了新的挑戰。
上世紀90年代,漁機所人才流失比較嚴重。學科發展是研究所事業發展的根本,也是徐皓擔任所長以后著力推進的主要工作,他密切關注產業發展熱點,及時調整研發方向,加強學科融合,積極拓展工程學研究領域,為漁業裝備現代化與生產方式轉變提供科技支撐。經過多年努力,漁機所的傳統學科領域得以重新恢復和發展,在行業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10多年前,池塘養殖生態工程學研究還是學科空白。然而傳統池塘養殖基礎設施簡陋問題,土地資源、水資源浪費以及環境污染的問題己嚴重制約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2006年開始,徐皓從零做起,建團隊、立項目。
“2006年以前,我們所與養殖企業來往少,影響力也不大。為了池塘養殖生態工程學的技術成果得到推廣和應用,徐所帶著我們5天時間跑遍了4個省。”生態工程研究室主任劉興國回憶說,當時,在徐皓的帶領下,大家分赴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市主要水產養殖基地做報告。一開始對方認為漁機所在養殖方面是個“門外漢”,帶著輕視的態度不予重視,還提出許多令人難堪的問題,對此徐皓并沒有打退堂鼓,而是堅持自己的理念,一次次地做推廣和介紹。后來,徐皓作為“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的崗位專家,跑遍全國20多個省市。近年來,徐皓團隊連續在農業部組織的年終考評中獲得優秀,讓外省市養殖企業從疑惑到接受再到全面認可,生態工程研究科研團隊從最初幾個人,發展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形成了以池塘養殖環境生態調控、養殖生產高效裝備、養殖設施規范化構建、信息化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生態工程學研究平臺。針對池塘養殖生產方式粗放的制約性問題,研究突破池塘底質營養釋放和水層交換調控技術,攻克調控設備水面行走裝置技術難題,發明了移動式太陽能底質調控機,集成創新池塘養殖智能增氧、精準投喂、預測預警、遠程管控技術,組織建立了國內首套池塘養殖精準化管理系統,重點解決了養殖池塘缺乏高效調控裝備的瓶頸問題,在行業內形成了重要影響,直接支撐了全國性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工程,研究成果獲得中華農業科技進步一獎等獎、全國農業豐收獎一等獎等獎項。
勤業,扎根基層指導全局工作
在同事的眼里,徐皓的好學和吃苦是所里數一數二的,因此被冠上“奔馳發動機”的雅號。做科研往往是枯燥的,也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為了能得到更準確的數據,第一時間了解市場的需求,同時對行業的先進技術發展情況保持敏銳的嗅覺,徐皓大部分時間都奔波于全國各地,深入生產一線開展調研。徐皓是學工科出身的,他習慣在空余時間一遍遍鉆研養殖學,盡力為自己“補短板”。據經常和他全國各地跑的推廣處處長宿墨描述,徐所從不浪費等火車、等飛機的時間,甚至還自費買了輕便的平板電腦用于學習。
徐皓有次去養殖農戶家門口的池塘邊調研。由于當地電力不足、電壓不夠,無法啟動增氧機,農民跳進池塘里,攪水增氧,只為救活塘里奄奄一息的魚。這一幕觸動了塘邊的徐皓,更激發了他研發新機械的決心。后來才有了太陽能增氧機、底質改良機。還有一次,徐皓和團隊成員來到了隆冬臘月里的東北,了解到許多池塘冰層不透明,光照無法進入,養殖戶要耗費大量人力進行掃雪除冰的情況。徐皓解釋說,當地將這種情況叫做“霧冰”,風雪天池塘水面被“霧冰”覆蓋,水體因缺乏光合作用導致缺氧。研究團隊及時引入“涌浪增氧機”,以微小功耗在水面持續造波,長期困擾東北池塘養殖生產的“霧冰”難題迎刃而解。
許多同事不明白,領導為何總要自己出差?“不到一線,掌握不了一手資料。只有去了才會有收獲”,徐皓親力親為的風格,回答了同事們疑惑。2015年,徐皓出差從阿根廷回滬,凌晨4點在浦東機場落地,還沒來得及倒時差,三個小時后他又急著飛到北京開學術會。這次回來以后,徐皓在單位例行體檢中發現了肺部結節,當時醫生嚴肅地告知他必須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惡性可能。但由于工作繁忙,徐皓的復診一拖就拖了半年,所幸最后復查下來只是炎癥,讓所有人都大舒一口氣。科研處處長劉晃經常跟著徐皓走南闖北,有一年去云南調研,徐皓沒有遵循接待方安排的舒適的“南線”路線,硬是要“北上”。“向北走一路崎嶇,條件艱苦。”原來,徐皓的堅持有道理。往北走,可以看到更多養殖基地的試驗池塘,徐皓帶著劉晃一路走一路查看涌浪機、底質改良機在當地的使用情況,收獲頗豐。
“大家給徐所起了個綽號:‘金牌營銷員’。在外調研也好,開會也好,或是為基層解決‘疑難雜癥’,他對接待規格、食宿安排從來不在乎。甚至比推廣人員還要熟悉業務。”加工室主任沈建記得,2002年他陪著徐皓去福建石獅落實冷凍魚糜加工生產線項目,那是個酷暑炎炎的夏天,為了工作,徐皓和12個技術人員、安裝工人一同睡在一間5、6平方米的小屋;在新疆考察期間,半夜2點在賽里木湖里勘察魚群資源量,設計合適的捕撈裝備,一連工作了7個晚上;某天,上海氣溫飆升至37攝氏度以上,成堆的餐廚垃圾時時發出令人作嘔的氣味,徐皓仍然來到松江垃圾填埋場檢查飼料設備故障,并持續工作幾個小時。
精業,戰略思考與科研方向有機結合
“關于國家重大政治形勢及相關的政策,我會關注一些與本行業息息相關的內容,并從科技的角度及時做出反應。先是組織研究,然后是專家建議,再是參與有關的戰略研究和立項建議,最終促成國家科技專項的設立和產業發展。”這是徐皓將戰略研究與科研方向有機結合的工作方式。
圍繞國家節能減排戰略部署,開展漁業能耗及科技問題研究,他一次次提交專家建議,促成了漁業節能關鍵技術研究與重大裝備開發國家公益性(農業)行業專項的設立;圍繞池塘養殖設施落后與養殖環境問題,他帶領團隊開展池塘標準化改造方式與途徑研究,提出發展策略,牽頭承擔了國家公益性(農業)行業專項淡水池塘工程化改造與環境修復技術研究與示范;圍繞國家海洋戰略,他提出近海漁船標準化建設與遠洋漁船更新改造戰略,關系到國家大規模的產業扶持政策,尤其是深遠海養殖及工船平臺戰略思維,引起廣泛關注。
2015年11月,徐皓去宿州出差,在火車站等車之余,他和同事們在肯德基餐廳里討論關于參加全國農業科技重大成果展的模型。短短兩個小時,徐皓邊說邊付諸行動,當場在餐巾紙上畫下了“現代水產養殖裝備與生態工程”模型圖,后來依據該模型參展,獲得了農業部領導的一致好評。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高度評價此模型為“綠色水產養殖的典范”!
擔當,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能將自己的思考與研究成果,付諸于實踐,產生了效益,在行業內產生重要影響,這是我選擇這份事業的意義吧”,徐皓如是說。2015年1月,徐皓再次拿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的聘書。新一輪聘期從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為期四年。這是一個新起點,徐皓將對應現代漁業建設主要發展領域,著重構建以漁業船舶與裝備、工業化養殖、漁業生態工程、水產品加工裝備等為主要領域的漁業裝備學科體系,并帶動形成2個~3個有影響力的科研創新團隊。
作為國家漁業裝備領域核心專家,徐皓將大量的精力放在戰略研究上。目前,圍繞“十三五”,他正在參與全國漁業科技發展規劃、中國工程院水產養殖發展戰略等重大戰略研究任務,主持編制漁業裝備發展規劃、漁機所發展規劃等項目,積極推進南極磷蝦整船裝備、大型養殖工船研發,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研發計劃項目立項規劃,并在多項863計劃、支撐計劃課題中擔任咨詢專家,為推進漁業裝備現代化出謀劃策。
“一個人要有思辨和總結的能力。”作為學科帶頭人和所領導,徐皓不僅身體力行,還為年輕的科研人員創造機會,搭建平臺。漁機所專門設立“創新基金”,鼓勵年輕人多創新多出成績。“最難得的是,徐所十分寬容科研失敗,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樹立信心,勇敢地在科研之路上走下去。”養殖室主任吳凡感慨,無論經營性項目體量是大是小,凡是徐所認為重要的,都會重視。有一次徐皓專門趕赴條件艱苦、治安混亂的新疆喀什地區,只為查看一個小項目。
如今,漁機所中層干部以“70后”、“80后”為主,所里的年輕人都覺得有希望,有奔頭。在職業生涯中,徐皓常常告誡自己,也告誡所里的同事,多反省、常總結,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不找捷徑、不超近路,努力前行,終獲應得的成效。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