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人工養殖過程中經常會發生攝食后又吐食現象,生產實踐證明鰻魚發生吐食現象如不及時采取相應有效的預防措施,不僅會導致飼料效率低下,污染水質,增加養殖成本,而且還會引發鰻魚其他病害。
一、引起鰻魚吐食三大因素
1、環境因素
(1)、養殖場所采用的水源pH值偏低(特別是山溪水)或者養殖地區土質呈酸性,在多雨季節會導致水源pH值明顯下降,易使池水pH值過低,對于一些體弱的鰻魚易出現血液載氧能力下降而發生吐食現象。
(2)、水環境突變或水質惡化,例如季節交替、氣候反常、氣溫驟變、pH值日夜波動大、溶解氧低,或者池水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水質理化因子超標,均會引起鰻魚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腸胃不適而發生吐食現象。
2、人為因素
(1)、使用劣質飼料或在飼料攪拌時加水比例不當,不同的飼料及不同生長階段鰻魚的加水比例與飼料攪拌的軟硬程度會有所不同,有時飼料加水過多或者攪拌時間過長,會影響到飼料的黏彈性與適口性,從而引發鰻魚吐食現象。
(2)、添加變質魚油或適口性差、刺激性強的藥物。
(3)、飼料過量投喂影響消化引起胃腸功能失調,或者突然改喂不同品牌、不同品種的飼料,沒有進行轉料過渡。
(4)、鰻魚飽食后不久,就潑灑氧化劑(如高錳酸鉀)進行池水消毒,使鰻魚攝食后尚未消化或消化一半的飼料從胃里吐出,嚴重影響水質。
(5)、鰻魚放養密度過大,池水溶解氧不足,據養殖實踐觀察,當鰻魚養殖密度大幅高于正常放養密度時便可造成鰻魚吐食。
3、病害因素
(1)、鰻魚鰓部寄生指環蟲、車輪蟲、小瓜蟲及后腎寄生大量兩極蟲等,影響鰻魚食欲而發生吐食現象。
(2)、鰻魚的鰓部感染有害細菌,鰓絲充血,單鰓呼吸,最易導致咬料吐食現象。
(3)、鰻魚腸道感染有害細菌,在腸胃炎癥狀還不是很明顯時,鰻魚就先出現吐食現象。
二、解決鰻魚吐食的有效措施
依據上述導致鰻魚吐食現象的原因分析,從以下兩大方面進行針對性地解決,各種有效的防治措施簡述如下,僅供參考:
1、加強日常養殖管理
(1)、對于水源或養殖池水質pH值過低,可應用生石灰或堿性水質調節劑全池潑灑進行水質調節,使日常養殖水體中pH值最好維持在6.5~7.5(土池一般維持在7.5~8.5)。有條件的養殖場,可先將水源抽入蓄水池,采用生石灰20~30克/米3調節水質,3小時后再加入養殖池中換水(當養殖池使用敵百蟲進行消毒時,要暫停使用生石灰)。
(2)、在鰻魚養殖過程中,要定期檢測水體中的各項理化指標,如果由于水質惡化導致鰻魚吐食,可采用高錳酸鉀或二氧化氯等氧化劑進行水質處理,或者使用水質改良劑進行水質改良,也可以采用微生態制劑與水體改良劑(活性沸石、多元有機酸、過氧化鈣、麥飯石、腐植酸等)進行處理,在養殖過程中保持良好的養殖水環境與池底清潔。
(3)、選用優質新鮮的品牌配合飼料,飼料攪拌加工時要規范操作,加水比例與攪拌時間要適當,團狀飼料軟硬要適中。拌料時盡量不添加適口性差、刺激性強的藥物或添加劑。加強投餌率控制管理,適量投喂,以八分飽為宜,特別是季節交替、日夜間溫差大時,要適當降低日投喂量。添加質量好的魚油,做好魚油存儲保管,避免魚油氧化變質。
(4)、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與水體溶解氧,定期按規格大小篩選,分池放養。進行水體消毒時,一般要在鰻魚攝食完2小時以后進行(或停餐消毒),可避免因藥物刺激引起吐食現象。
2、做好鰻魚病害預防
如果鰻魚鰓部只有少量寄生蟲、水質不良或鰓部輕微充血時,可采用高錳酸鉀+敵百蟲進行消毒處理,可有效解決鰻魚吐食現象。當鰻魚寄生蟲病、腸炎或爛鰓癥狀明顯時,可對癥下藥處理,養殖場一般都能做到有效防治,這里不再贅述。
日常養殖過程中,定期全池潑灑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進行水體消毒,可有效防止鰻魚因感染有害細菌而發生吐食現象。最好采用“投五停一”的飼養管理方法(即連續投喂五天,停餐一天,并進行藥浴預防消毒或水質處理),并在飼料中定期添加一些生物制劑、營養保健品或藥品(如鰻用多維、保肝寧、全效維、健腸寶、健力C等),可增加鰻魚本身的免疫力,提高飼料效率。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