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松,高級工程師,對石斑魚料、大黃魚料等特種水產料有獨特見解
據報道,近年,石斑魚料市場吸引了各大企業爭相入駐,硝煙四起,作為石斑魚市場的后起之秀,恒興自2014 年以來,其石斑魚料銷量每年近乎翻一番,2015年的市場銷量已達到5000 噸,這個成績在業內也足以讓人眼前一亮。不少人打聽這背后坐陣的到底是何方神圣?此次,筆者有幸采訪到這位恒興石斑魚料背后的功臣之一——楊青松高級工程師。據傳,因為其在石斑魚料的配方設計上有著獨特的理解,業內還有多家飼料企業也同他有過接觸。
楊青松從福建出差回來途徑廣州,筆者和他聊完已是下午四點,他馬上要坐大巴趕回湛江。你想象不到,這位年過七旬的高工竟然一個月中有20天以上都是出差在外。從廣州到湛江至少需要6-7 個小時車程,就算年輕人也難免抱怨這舟車勞頓。但是,楊青松每個月都在福建、海南、珠三角、粵西這些地區之間來回奔波,飛機、火車、大巴,他早已習慣了各種交通工具的嘈雜。似乎,只有在這樣的嘈雜中,他才可以感到安心。
“我也有像很多老同事一樣在辦公室喝喝茶聊聊天的機會,原本按照我的年紀,我也早可以退休在家,弄孫為樂了,可能有人笑我七老八十了還玩水產,但我就是在同一個地方待不住。”楊青松笑道。他的一生似乎都很“不安分”。
鐘情實戰,不走尋常路
早年的楊青松從中國海洋大學大學畢業后,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此后他跟隨老研究員們做了11 年的科研工作。“剛去時,單位當時承擔一個國家項目——鮑魚人工育苗及繼續養成。那時種苗方向非常被看好,我剛畢業不久,自然被分配到不太被看好的餌料組。但這開啟了我的水產飼料研究之路,后來事實也證明飼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后期我們課題組可以達到1 立方水體產5 萬多只鮑魚苗的成績,當時日本報道的最高是1.5 萬只/m3。鮑魚組當時總結出三大技術關鍵點幾乎都是有關餌料方面的。”隨著參與各種科研項目的完成,楊青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因此提升,“一起攻關項目的日子就像一段戰斗的歲月,讓人懷念,在那里最大的收獲是打開了思維,扎下了研究的基本功,同時讓我和水產飼料結下不解之緣。”楊青松說到。
1981 年,楊青松回到老家,分配到福建省漳州水產技術推廣站。一直以來不喜搶名的他在漳州才擁有了第一個主掛他名字的完成項目(利用糖廠濾泥配制羅非魚飼料的研究)。自楊青松評為正高級工程師后,便極少再拿科研結果來申請獎項,也不鐘情于發表文章,也極少出現在各大會議活動之中,別人勸他多露露面,他每次都是笑笑,聽聽而已。這點在外人看來很奇怪,可對他來說,評職稱只是工作開展的需要,他說:“我的熱情在實戰上面。”
楊青松性格直率,喜歡隨性而為,已年過五旬的他申請從單位提前退休。在他看來,此后,才迎來真正的自由和事業上的春天。但不管研、政、企角色如何更換,他的一顆心始終鉆在水產飼料領域中未曾遠離。也許,“不安分”才是真正的“安分”。
退而不休,踏入大企業
退而不休的楊青松離開福建,去了海南,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適合羅非魚網箱高密度養殖的配合飼料。“養殖密度高了之后,就對飼料的要求更加嚴格,當時我們做出來的飼料系數低于市面上的很多飼料,生產中產量可以達200-300kg/m3 很高。”楊青松說。
1999 年,楊青松進入通威企業做研發,后任廈門通威公司總經理。不管是當時還是對于現在,在不少水產飼料配方師看來,大黃魚和桂花魚人工配合飼料都極難研發,攻下它們就等于摘下了海水魚和淡水魚飼料領域中“皇冠上的寶石”。通威總部第一年就批給當時任廈門通威總經理的楊青松120 多萬元的科研經費,主攻大黃魚飼料。此時做大黃魚飼料的廠家很少,可楊青松第一年上手,不僅研發出專門的大黃魚飼料,而且還研究高難度的仿野生大黃魚人工飼料,“當時市場上都是浮料或粉料,很多用鰻魚粉來喂大黃魚,我提出了沉性料的理念,很多人都認為很可笑,慶幸劉漢元主席聽了很支持我,花了很大力氣,公司專門買了一臺造粒機,我還記得一臺約一百四十萬美元。后來廈門通威推出了定位高端的膨化沉性大黃魚料,第一年就賣到數千噸,飼料系數1.1-1.2,和當時市面上的北歐進口飼料效果差不多。不僅體形體色與野生大黃魚相近,而且肉質也有蒜瓣肉。”
用人工配合飼料養成的仿野生大黃魚
初嘗分子營養學甜頭,堅定探索
2003 年,楊青松離開廈門通威。此后,他開始“打游擊”,和一些小飼料廠合作,給他們提供飼料配方或技術指導。在他看來,小廠除了資金不足外,在設備、理念、員工素質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但有一個重要優勢,即對新事物、新理念不會太排斥,“干脆你是一張白紙,我來給你畫圖。”
此時,楊青松已十分看好一個營養新方向,即他在很多場合所強調的分子營養學。“分子營養學在國外應用到水產也不多,主要應用在醫學方面。我研究它的目的也在于提高養殖動物的抗病力。傳統營養學一般考慮:這條魚需要什么營養?對各營養成分需求量多少?氨基酸如何平衡?怎樣提高消化率?當然,分子營養學也要考慮這些,但首先,分子營養學是從分子水平重新去評定這條魚的營養需求和生長需求。其次,注重營養跟抗病的關系;我的研究集中在脂肪酸的添加,脂肪酸是魚類動物體轉錄因子的配體,可以激活轉錄因子,促進細胞分裂,從而促進生長,所以我們需滿足激活配體的脂肪酸。但傳統上,很多人只把脂肪轉化成一種能量來消耗。另外一點,分子營養學注重營養跟提高魚的品質的關系。比如對注重顏色的東星斑、錦鯉、觀賞魚等來說,就要從分子水平來考慮促進各細胞色素的沉著。”
提及分子,大家都會想到昂貴的試驗設備以及奧妙的各種分子試劑等,楊青松也坦言現在他所接觸到只是分子營養學的皮毛,他沒有條件去進行理論上的深入研究,只是把初入門掌握的知識總結成一些應用性、規律性的東西,是不是十分準確?還有待驗證。“對于分子營養學的應用,我也是摸索,讓我談什么結論性的具體數據,我談不出來,但我只是初入門,就嘗到了不少甜頭。我希望能通過多幾條魚來驗證研究的準確性,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重視這個方向,比我走得更遠,如果國家能夠重視這個方向,可能二三十年就能夠比較成熟了,但估計我是看不到了。”言談間楊青松透露出一種興奮,又流露出一些惋惜。
石斑魚料配方高效速成之秘
但楊青松從來不會放棄他看好的方向。他意識到,僅與小廠合作無法將應用了分子營養學理論生產出來的飼料產品快速鋪開,也無法快速讓世人認可到分子營養學這個新興學科的優勢,他希望能借助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公司作為平臺。因緣巧合下,他進入了恒興。
石斑魚飼料市場是業內看好的不多的藍海市場之一。據悉,從恒興立定石斑魚飼料開發項目開始,三個月之內,楊青松就拿出了石斑魚飼料配方,餌料系數達到0.8-1.0,并提前設計出了石斑魚飼料的八大賣點。當時恒興內部的很多人都不相信效果真有那么好,把全面的將試驗再做過,才終于肯放心推出市場。
用恒興石斑魚飼料養成的珍珠龍膽
“別看到現在我做配方很容易、很快,那是因為以前做了足量的基礎性工作。我自己制成了四張表,主要圍繞四方面:第一是營養需求,以氨基酸方面的平衡為主;第二是各種魚對各種原料的消化性,比如該種石斑魚對該種魚粉的消化率是多少等等;第三是各種原料對溫度的敏感性,特別是維生素方面,從60 度到180 度范圍內,分別在膨化腔里面停留多長的時間適宜;第四是投飼策略,怎么投喂很重要,但這個不同的魚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更多實踐,理論性沒那么強。另外,還要熟悉加工工藝,如果這個廠的某種工藝達不到,那應該增加多少該成分才能滿足營養需求,這個也需要考慮和積累經驗。”
楊青松就認為,石斑魚飼料的發展方向是應該把飼料品種細分,珍珠龍膽飼料價格可隨市場走,但東星斑、老虎斑等高檔品種需推廣另一種高端飼料;此外,除了細分品種外,還應推出對應商品魚、親魚的不同飼料,“試驗表明,通過滿足石斑魚親魚階段的營養要求,可提高懷卵量30%,增大卵徑,提高成活率和孵化的經濟效益。”楊青松說道。
用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養成的石斑魚顏色亮麗
專挑難度大的飼料品種來攻克
楊青松雖在石斑魚、大黃魚這兩種難度較高的肉食性海水魚類的飼料上有所突破,但他并不滿足于此,他瞄準了市場容量大、飼料開發難度也極大的淡水品種加州鱸、鱖魚(桂花魚)。
市場上的加州鱸飼料近幾年來被炒得沸沸揚揚。他認為,加州鱸難以實現全程用料是因為很多人無法解決脂肪肝的問題。另外,有些廠家雖能實現全程用料,但是加州鱸大肚腩的問題仍得不到很好解決,而這不僅影響體型賣相,更重要的是影響加州鱸的味道和口感。但脂肪肝和大肚腩這兩個問題在楊青松看來,都能通過分子營養學在飼料中的應用得到較好解決。他很反對市場上的價格戰,“現在有不少廠家都在積極推廣全程用料,競爭激烈,打價格戰,如果通過犧牲飼料品質來實現盈利,那很容易把養殖戶嚇回去重新用冰鮮。如果硬撐著不賺錢賺吆喝來推全程用料,也很難長期堅持,難真正推廣。”
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的加州鱸內臟健康,顏色正常
此外,一直以來以活餌為主的鱖魚也讓楊青松極感興趣。目前,國內尚未有人研發出可完全替代餌料魚的鱖魚人工配合飼料。據楊青松估計,珠三角地區鱖魚飼料的潛在容量就有二十萬噸,是廣闊的藍海。目前,他已經在該領域有所摸索,并已在小范圍內初步取得全程投喂的成功,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試驗。他相信若能研發成功,意義不僅在于給養殖市場帶來巨大的改變,更在于讓他所堅信的分子營養學的應用被更多人相信和看好。
對常規大品種的思考
羅非魚是楊青松關注很久的一條魚,但中國羅非魚屢屢遭拒、近年售價甚至低過成本價的境地曾讓他一度為之痛心。“我曾經完成過羅非魚高密度養殖的項目,飼料系數可達到1.0 ;也實現過通過飼料的角度,讓羅非魚的淺去皮加工的取肉率提高3%,深去皮加工的取肉率提升近6%。但羅非魚其實最應該走的是品質路線,我很早之前就有個理念,希望通過在羅非魚飼料中添加DHA/EPA 來生產DHA/EPA 高含量的羅非魚。我的研究試驗表明,羅非魚肌肉對DHA/EPA 的儲存率很高,幾乎不會代謝,80% 的添加量都能在肌肉中積累下來。我們的魚不應該最多只能標黃牌,而是要拿到出口市場上的綠牌。”楊青松表示。
另外,對于南美白對蝦在近年越來越難養的境地,楊青松坦言飼料要付很大一部分責任。“南美白對蝦是植食性雜食性蝦類,蝦料的方向應是以植物蛋白為主,動物蛋白少放一點,也沒有必要拼命把飼料中的蛋白往上做,粗蛋白35%,真蛋白28% 就夠了,做高了以后,反而消化不好,我看這是引發白便的原因之一;另外,無法消化的物質排泄到水中,也影響水質,容易發病。”在楊青松看來,南美白對蝦料的方向應推功能性飼料,提高嗜口性,這樣冬天能多喂養一個月;從營養角度來提高抗病力,大大提升成活率。絕不能為暫時的銷量而炒作概念,也不能一味的將優質飼料做成高蛋白飼料。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