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魚細菌性爛鰓病的現狀
細菌性爛鰓病是草魚養殖過程中發生最頻繁,危害嚴重,較難治愈的疾病,常與腸炎、腐皮并稱為草魚三病。細菌性爛鰓病幾乎在所有養殖草魚的區域,且不同規格的草魚均可爆發。該病的死亡率較高,呈現發病快、死亡迅速、繼發性感染能力強等特點,如沒能及時有效治療將造成巨大的損失,在草魚養殖過程中危害較為嚴重。該病的發病水溫為20℃~35℃,流行季節為4~11月,其中6~9月為發病高峰期,水溫越高越容易爆發。草魚細菌性爛鰓可分為急性爛鰓和慢性爛鰓兩種,急性爛鰓在感染細菌1到2天時即可引起大規模病魚死亡,有時也會出現突然下降趨勢,感染致病周期相對較短;而慢性爛鰓感染過程相對緩慢,但死亡周期較長,而且更容易復發。
2、細菌性爛鰓病的病原
早期因為地理位置以及患病魚種的不同,分離得到的致病菌在一些特性上的表現有所不同,因此曾有柱狀嗜纖維菌、魚害黏球菌、柱狀屈橈桿菌和柱狀黃桿菌等不同名稱。隨著分類學逐漸清晰,目前公認細菌性爛鰓的致病菌為柱狀黃桿菌,而柱狀嗜纖維菌、魚害黏球菌、柱狀屈橈桿菌與柱狀黃桿菌為同種不同名。不過這些分類的不同是由于柱狀黃桿菌具有較大的變異性,在不同地理和不同病魚以及不同的分離方法上分離得到的致病菌均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這也給該病的預防和治療增添了難度。
柱狀黃桿菌的菌落為圓形,邊緣整齊,中間較厚,呈淺粉紅色,質地軟,具有粘性。但隨著時間的延長,菌落會呈現為擴散型,向四周成較淺色的假根狀,菌落表現為黃色。該菌為革蘭氏陰性菌,適宜的溫度為20℃~35℃,最適溫度為28℃,低溫(5℃)下也可較長時間存活,適宜的PH值為6~8。柱狀黃桿菌為兼性好氧菌,在缺氧條件下也可存活,只是生長緩慢,基本不繁殖,在水質惡化的水體中,易形成優勢菌。
柱狀黃桿菌為條件致病菌,在養殖水體和自然水體中以及水生生物體表均廣泛存在,有關研究結果表明,水體中病菌數量105~106 CFU/L要遠大于小型浮游生物(包括2µ~60µ的懸浮物,下同)體表上的致病菌數量,大約為后者的10~100倍;小型浮游生物體表上的致病菌數量也遠大于大型浮游生物(包括大于60µ懸浮物)體表上的致病菌數量,大約為后者的10~100倍。柱狀黃桿菌在不同的魚種體表數量分布也不相同,在四大家魚等幾種常見淡水魚中,草魚體表攜帶的該菌較多。
柱狀黃桿菌目前分類學上分為三個基因型Ⅰ型、Ⅱ型和Ⅲ型。每個基因型也會有不同的幾個菌株,例如Ⅰ型基因型就有三個不同的菌株。不同的菌株毒性不一樣,感染力不同,強毒性致病菌感染18~22 h內即可致死,并且在病魚身上觀察不到明顯的癥狀。而弱病菌感染過程相對要很長時間,病魚逐漸出現爛鰓,鰓絲潰爛,黑身等明顯爛鰓癥狀。強毒菌株在二價陽離子濃度較高、亞硝酸鹽含量高、有機質含量高、水溫較高的水體中的感染能力均強于弱病菌。
3、發病條件
柱狀黃桿菌為條件致病菌,在水體中和魚體表廣泛存在。在水質較好,魚體無損傷的條件下,魚不容易發病。一旦水質變差,魚體抵抗力下降后,細菌性爛鰓的發病率會大大提高。該菌主要是通過鰓和受傷的體表進入魚體內,同時在魚體抵抗力下降時易發生該病,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機械性損傷。通常草魚在拉網過塘的時候容易受傷,體表的傷口給水體中的柱狀黃桿菌提供了極佳的入侵條件。魚在過塘后一個星期左右開始發病的,基本為該途徑。
體表寄生蟲寄生。體表寄生蟲的大量寄生會對魚體造成損傷,并留下較為明顯的傷口,該傷口也為細菌提供了入侵通道,但是由該方式造成爛鰓的情況極為罕見,一般不會發生。
鰓上寄生蟲寄生。鰓上寄生蟲的大量寄生導致鰓絲破裂,細菌得以入侵,同時造成魚體缺氧,魚抵抗力下降,進而導致魚爛鰓病的發生。
水體中氨氮亞鹽超標。水體中分子氨和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破壞鰓組織,對魚體產生脅迫,致使魚體的免疫力下降,增加了致病菌的感染幾率。
水體中分子氨水平超標。分子氨具有毒性,魚體長期處于高濃度分子氨的水體中,分子氨的毒性逐漸積累,不斷對魚體施壓。其次分子氨還會損傷起呼吸作用的鰓上皮細胞,降低魚體吸收氧氣的能力,間接地增加了致病菌的感染幾率。
水體中有機質含量過高。柱狀黃桿菌可以分解利用多種糖類作為能量和碳來源。豐富的有機質可以為致病菌提供充足的能量,增加其生存幾率。而過多的有機質也會惡化水體,增加耗氧,促使其它細菌的生長、繁殖。
水體長期缺氧。魚體面對水體缺氧時,會通過增加鰓小片來獲取更多的氧氣,當溶氧水平恢復正常后,增生組織便會逐漸消失,恢復正常。但當魚體長時間處于缺氧條件下時,增生的鰓小片不能及時去除,而這些新生的鰓小片防御力相對較弱,長時間存在時會加大致病菌的感染幾率。同時缺氧狀態下,魚體的正常代謝途徑也會受到一定的抑制,有害的代謝產物也會增加,并在體內逐漸累積,增加魚體負荷,降低魚體免疫力。
水環境變化劇烈。水環境變化時,魚體產生應激,環境的劇烈變化,減弱了魚體免疫力。
4、感染魚體的組織病理變化
鰓組織變化分為急性和慢性感染兩種。慢性感染先感染鰓上皮細胞,引起炎性水腫,繼而上皮細胞增生,鰓小片融合,最后細胞破裂壞死,表觀為鰓骨露出,鰓絲附帶泥土,體表粘液增多等。而急性爛鰓只有炎性水腫和壞死兩個過程,表觀多為鰓絲有可見的血點,發白等。
肝臟組織結構的病變,在病魚較嚴重時,顯微鏡觀察可見肝臟組織出現顆粒變性、水樣變性或組織壞死。在肝臟感病后,其合成蛋白質的能力也會降低。肝臟是魚體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場所,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病變會使魚體的免疫能力降低。
腎臟組織結構的病變。腎臟中變化最明顯的是近曲小管的上皮細胞發生顆粒變性、水樣變性、壞死等。腎臟的變性使得腎小球的過濾功能減弱,腎功能下降,尿素不能及時有效地清除,在血液中的含量逐漸增加累積,并逐漸產生毒性。
5、藥物敏感性
柱狀黃桿菌對多種抗生素、呋喃類、磺胺類和中草藥均敏感。有研究表明0.04單位/mL紅霉素、0.1單位/mL氯霉素、0.2單位/mL青霉素和土霉素、0.4ppm呋喃西林、1ppm磺胺噻唑對柱狀黃桿菌有抑制作用。1:5160至1:1280的大黃、黃柏、烏柏和五倍子處理,表現敏感。20 ppm碳酸鈉、敵百松、石灰,5 ppm敵百蟲處理,表現不敏感。
6、治療和防治思路
治療上目前以外用消毒為主,藥物可供選擇較多,主要殺滅減少魚體體表和水體中的致病菌,治療療程上隨藥物不同、池塘狀況、發病狀況等有所差異。有的也用外消內服的方法進行治療細菌性爛鰓病,即外用消毒藥物,內服抗生素和保健類藥物。
7、案例分析
池塘情況:40畝,主養超市鯇,2.0米水深,藍藻塘。
水質指標:PH=7.6、氨氮含量為0.5mg/L。亞硝酸鹽含量為0.5mg/L。
發病情況:發病時間為2016.07.01~ 2016.07.05。草魚死魚高峰期為2016.07.02~ 2016.07.03,最高每天達400多尾,規格為7~8兩/尾。
案列分析:魚塘的水質差,亞硝酸鹽含量一直超標,對剛放的魚苗有較大的脅迫作用。該池塘為藍藻塘,藍藻死亡緩慢釋放藻毒素,危害魚體。同時剛放魚苗的體質本來就弱,容易發病。這是此次魚體爆發細菌性爛鰓的主要原因。
用藥思路:外消內服。外用消毒殺菌藥,如苯扎溴銨、戊二醛等殺菌藥,減少水體和魚體表的細菌數,減低健康魚感染細菌的幾率。內服抗生素,如恩諾沙星,同時內服保健類藥物,如大蒜素、三黃散等中草藥,提高魚體免疫力,增強魚體對細菌的抵抗力。
用藥方案:苯扎溴銨和濃戊二醛,混勻潑灑。恩諾沙星和大蒜素拌料4天。7月5日的死魚數量降到20尾。該次案例很明顯地觀察到該方案的有效效果。
藥物作用原理:苯扎溴銨和戊二醛兩者均為廣譜殺菌有效物質,用于消滅水體和魚體表的細菌(這里指柱狀黃桿菌)。苯扎溴銨可有效殺滅細菌繁殖體,但對該致病菌(柱狀黃桿菌,革蘭氏陰性菌)更多的是抑制作用,而主要起殺滅作用的是戊二醛,戊二醛可以有效殺滅細菌芽孢。不過戊二醛在堿性水體中穩定性不是很好,而與苯扎溴銨混用時可加快戊二醛的殺菌速度,起到更好的殺菌效果。兩者混用使得殺菌效果相互增強。
恩諾沙星,主要成分為乙基環丙沙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對多數細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有效地殺死靜止期和生長期的細菌,并且恩諾沙星在動物體內的半衰期長,有良好的組織分布性,在草魚體內如肌肉中可存在22天左右,因而可以有效地抑制魚體內致病菌的生長和繁殖,并有效殺死致病菌。
大蒜素,三硫代烯丙醚類化合物,是由于大蒜素分子中的氧原子與細菌生長繁殖所必需的半胱氨酸分子中的巰基相結合,從而抑制了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大蒜素不僅有抑菌殺菌的作用,還可以增強魚的食欲,增強魚體抵抗力。
預防思路:主要為定期水體消毒,較為經濟實用的是生石灰消毒,也可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消毒。其次在飼料投喂上需營養搭配平衡,投喂量不宜過多,少量多次。可適量補充維生素促進魚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及時改底,降低池塘底部的有害病菌,消除氧債。也可用芽孢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促進水體中有機質的分解,降低有機質含量,減低水體中的氨氮和亞鹽。
相對而言,調節水質是較好的方法,良好的水環境可以有效地減少多數病害的發生。不過目前因養殖品種要求、經濟條件、養殖模式等的限制,水質調節一直沒有一個較好的方案。此外,因細菌性爛鰓病的病原疫苗促使魚體產生的抗體可以通過親本遺傳下去(可以傳到卵細胞),故有人開始嘗試對親魚接種疫苗后,進行繁殖獲得有較好抵抗能力的苗種,但這種方法在親本的免疫應答水平以及傳遞到下一代的水平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不易控制,仍需進一步地深化研究后才能對實際生產產生效用。(作者:廣州市誠一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龔攀、陳智)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