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黃魚圍網及分級養殖。
圖為網箱里養殖的“岱衢族”大黃魚。浙江寧波市海洋與水產研究院供圖
大黃魚是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寧波東海海鮮之一。近30年來,隨著資源枯竭,野生大黃魚一魚難求。而外地進來的養殖大黃魚又不對寧波人的胃口。
8條小魚開啟大黃魚養殖之門
寧波人決定養自己的大黃魚,“而且要讓本地的養殖魚吃出跟野生貨一樣的味道。”寧波市海洋漁業部門和科研單位、企業聯手攻堅,從最初捕獲的8條野生魚開始,到現在年養殖產量達3000余噸,寧波市以科技創新引領品質提升,十年磨一劍,走出了一條發展大黃魚產業特色之路。
然而,相較全國近15萬噸的年產量規模,寧波大黃魚比重不足2%。如何沖破“包圍圈”,進一步做大產業規模,發展多樣化的業態,讓更多精品“岱衢族”大黃魚“游”上市民餐桌,寧波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大黃魚是中國特有的地方魚種類,有“國魚”之稱,由于濫捕等多種因素,至上世紀70年代末,浙江的大黃魚資源已基本枯竭。據相關資料記載,到1997年,東海區大黃魚捕撈量不足萬噸,2000年后產量更不足百噸,“岱衢族”大黃魚瀕臨絕種。
從那時起,福建養殖大黃魚開始大批進入寧波市場,但因為體形、口感與本地大黃魚相去甚遠,市民不甚喜歡。野生海捕大黃魚太過稀缺,價格甚至被炒高到幾千元一斤。
市場需求巨大,卻沒有有效供給。當時就有人提出,寧波人不妨自己來養殖本地大黃魚。
2000年,象山縣組織相關漁業企業,在東海采捕了100多條野生大黃魚,但出師不利,最后僅保活下來一條。
2006年,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利用寧波與岱山的“山海協作”契機,重啟大黃魚產業振興工程,協力攻關。
寧波市海洋與水產研究院副院長吳雄飛回憶說,當時浙江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領導帶隊,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和象山的養殖企業,專門到岱山開漁民座談會,向當地70多歲的老漁民求教取經,重新制作幾近失傳的對網,并摸清大黃魚的活動規律,實施采捕。
2007年和2008年,寧波海洋漁業部門耗資百萬元,在岱衢洋共采捕了200多條純正的野生大黃魚,大的條重五六百克,小的僅五六十克。“野生魚野性難馴,太難養。”吳雄飛說,盡管采取了各種措施,大魚還是全死了,最后只保活下來4雄、4雌共8條小魚。
寧波的大黃魚產業,就此從這8條小魚起步。經過繁育、選育和多項生物學研究,兩年后繁育出15萬尾子一代“岱衢族”大黃魚。
隨著近年來象山西滬港、寧海西岙、鄞州橫碼等地基地的建立,大黃魚苗種繁育加速推進。從2014年起,大黃魚成為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種,幾年間,海洋漁業部門共放流增殖大黃魚魚苗1億多尾,占全國的一半以上。
吳雄飛說,現在放流的魚苗已經是第三代、第四代。每年6月份放流的魚苗,到當年底起捕時,可以長到條重100克左右。通過生物信息技術檢測發現,本地海捕的大黃魚,有八成出自增殖放流的魚苗,“未來實現振興‘岱衢族’大黃魚種群資源,人工繁育可謂功不可沒。”
2000年,海捕保活下來的那條魚,歷經科研人員5代繁育,最后培育成功大黃魚“東海一號”新品種。
以高品質大黃魚吸引消費者
日前,筆者來到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科技創新基地,在一條環形的水池跑道中,幾條大黃魚正費力地逆流游動。據介紹,這是模仿海中的洋流,測試大黃魚的耐力,激發魚體內的野性。
大黃魚怕低溫,生性膽小,人工養殖的難度遠超鱸魚、鯛魚等魚類。為此,寧波市制定了“‘岱衢族’大黃魚產業提升計劃”,并集合全市水產方面的科研院校專家和骨干企業人員,組成科技創新團隊和產學研技術聯盟,攻克“岱衢族”大黃魚產業鏈中苗種、養殖和加工環節的關鍵技術難題,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一批科研成果。
野生的本地大黃魚,具有頭大、吻短、體黃瘦長的特征,且肉質呈瓣狀,滋味鮮美。吳雄飛說,寧波市發展大黃魚產業,一開始就以市場需求為目標,走品質路線,“盡量使養殖魚長得跟野生魚一個樣,味道也要吃出一個樣。”
經過數年努力,寧波市建立了基于品質改良的大黃魚圍網、大型抗風浪網箱及分級分段等三種大黃魚高效健康養殖模式,開發了專用品質改良飼料和弧菌疫苗,建立病害預警模型和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寧波模式”成為大黃魚品質提升的有力推手,在業界,“寧德量,寧波質”漸成共識。
目前,寧波產高品質大黃魚也成為市場的“領軍人物”。象山一家水產養殖企業負責人說,2013年,他們推出新品“岱衢族”大黃魚受到市場熱烈追捧,條重500克的魚,每公斤售價200多元仍供不應求。很多高檔餐廳采購后,直接當做野生大黃魚銷售,“大廚反映,魚的賣相、味道與野生貨相似度在95%以上。”
截至去年底,寧波大黃魚年養殖產量達3000余噸,養殖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其中“岱衢族”產量占一半左右。全市大黃魚養殖、加工企業30多家,建有國家大黃魚良種場2個,省級大黃魚良種場1個,培育出大黃魚“東海一號”新品種和“甬岱一號”新品系。4個苗種繁育場年培育“岱衢族”大黃魚1億余尾。目前,全市共培育出“象山港”“御龍”“甬岱”和“寧港”等10余個大黃魚品牌,其中“岱衢族”大黃魚優勢特色品牌,獲農業部“岱衢族大黃魚地理標志”和中國漁協“中國生態大黃魚(岱衢)之鄉”稱號。
隨著產量的增加,近一兩年來,寧波產“岱衢族”大黃魚市場價格維持在每公斤100元左右,這讓普通市民有條件品嘗到本地黃魚的美味。一位養殖企業的負責人說,正是寧波高品質魚的進入,徹底改變了市場格局,福建產大黃魚鮮魚價格一直在每公斤四五十元徘徊。在前不久舉行的大黃魚文化節上,企業參展的百元一條精品大黃魚被市民搶購一空。
高品質需要高成本高價格如何拓市場
在第四屆全國大黃魚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漁業協會會長趙興武提出,發展大黃魚產業,必須要重點解決“魚吃什么”和“怎么吃魚”這兩個問題。
目前,在大黃魚養殖中,多數使用鮮活餌料投喂,不但成本高,還帶來養殖環境污染。吳雄飛介紹,在飼料改良上,寧波走在行業前頭,科研單位已經研制出專用的配方餌料,下一步,還將探索大黃魚池塘立體化循環跑道養殖新模式,解決餌料的自動化投喂、水質凈化、光照控制等技術難題,并試驗從傳統網箱養殖向深遠海養殖、魚藻兼養方向發展。
“養殖大黃魚最佳海水深度在40米左右,比如漁山島、南韭山海域一帶,受臺風等因素影響,對養殖設施要求相當高。”據悉,寧波市已有企業準備試水深水網箱養殖,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養殖魚的“野味”。
在本屆論壇上,國家大黃魚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宣告成立。吳雄飛說,寧波將通過聯盟爭取實現各地互相提交檢疫報告,規范藥物使用,減少病害。
一方面,要不斷提升養殖的安全、健康度;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多種供給形式,讓老百姓多吃養殖魚。
在寧波市場,除了大黃魚鮮魚和黃魚鲞外,很少有別的形態,大黃魚的深加工仍是一塊短板。在福建產區,已經有企業研發出糟黃魚、醉黃魚等產品,并正在研究將黃魚轉化為休閑食品,拉長整個產業鏈。
大黃魚領域權威專家劉家富教授提出,未來大黃魚的產業發展走向,不妨學習北歐三文魚的產業模式,致力于分割處理的深加工。如大黃魚魚鱗可做成魚油,魚肉處理后包裝銷售,而魚骨、魚頭等則可做成飼料,實現綜合利用。
引導消費者轉變野生偏好保護野生大黃魚資源
當下,發展大黃魚產業還需要市民改變“成見”,鼓勵多吃養殖魚,少吃野生魚。
“對野生魚的過度偏好,不利于海洋漁業資源的保護,市民還容易為此花冤枉錢,建議市民分多點愛給養殖魚。”象山一家水產養殖企業負責人告訴筆者,像前陣子新聞刊登的幾千元一條野生大黃魚,他一眼就能看出,其實是養殖大黃魚,“一兩個月不喂食,餓瘦的。”
據了解,魚苗靠人工養殖,要長到500克重的大黃魚需要兩年時間;如果放流入海,自然生長,則需要三年。專家表示,按照現在的漁船捕撈能力,即便增殖放流量再增加,大黃魚種群資源要恢復到40年前的水平,希望渺茫。今后,養殖水產超過海捕水產是大勢所趨,而且質量安全更有保障。(作者:余建文、劉克嵐、王建平)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