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蘇北地區海水養殖有90%的池塘都是以蝦、蟹、貝混養為主,根據金橋鹽化集團青口鹽場各養殖分場和連云港永東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大學生工作站調查報告分析,2015年混養的毛蛤、雜色蛤基本絕收,縊蟶區域性死亡,為此,筆者走訪各養殖區域和養殖戶交流,通過交談總結出毛蛤、雜色蛤大面積死亡、縊蟶區域性死亡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1、毛蛤、雜色蛤
1.1、由于2015年冬季寒冷和氣候干燥,使養殖池塘的有益藻、有益菌等繁殖失調,(通過連云港永東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水質檢測報告,春季進水以裸藻、單鞭金藻為主、PH值超過9.0)因此貝類沒有得到較好的營養,從而導致貝類免疫力低下,生長過程中受有害細菌與病毒性疾病侵襲,感染病毒后在較短時間內滅絕性死亡。
1.2、由于貝類長時間濾入大量的重金屬離子,導致重金屬離子在貝類體內積累,重金屬離子易使水生動物蛋白質發生不可逆轉的改變,蛋白質的基本功能喪失,加之水體升溫、降溫、降雨、降雪造成藻類死亡,死亡的藻類致使貝類中毒等不利因素產生應激反應,從而引起貝類中毒死亡。
1.3、池塘中的水體粘度大和貝類血液稠度高,使貝類兩殼長時間不能閉合,本地俗稱“開口笑”引發病變多,或密度過高,缺氧也會造成貝類大面積死亡。
處理方法:調查貝類死亡原因,提早預防。由于中毒引發病變的要進行水體和底質解毒,提高貝類機體免疫功能,分解藻類毒素,絡合重金屬離子并降解毒素,提高抗應激能力,減少貝類死亡。由于底質惡化和細菌病毒造成的可使用氧化底改,分解池塘底部粘液,也可使用顆粒“二溴海因”,對池塘底部病菌進行消毒滅菌,可降低死亡率。
放苗時要合理布局:出現毛蚶、雜色蛤的密度過高時,要及時的移苗,確保密度合理。貝類密度過高的池塘,雨霧天要及時使用增氧產品,減少因缺氧造成死亡。
經常查苗:毛蚶、雜色蛤肥足后,如果夠商品規格的,要及時出售;不夠商品規格的出現死亡,如果發現類似病毒性疾病,要加大劑量使用顆粒型“二溴海因”。次日再用“聚維酮碘”根據往年的治療情況,治療效果顯著,一般能保住1/3的苗種產量。
2、縊蟶
2.1、苗種選擇:縊蟶的苗種來源于福建、廣西、浙江、山東等沿海,據歷史記載,早在500年前浙江省三門縣沿海就有部分漁民養殖縊蟶,目前縊蟶養殖已遍布全國沿海。性成熟的縊蟶每年八月十五左右產卵,主要在海水與淡水的交界處,產出的蟶卵漂浮在淺水中和粘附在泥的表皮,漁民用80目的網具捕起,大小每500克在100萬粒—20萬粒左右,銷售給當地農戶暫養,放養在整理好的蟶埕上,經過2—3個月的管理,正月初五達到每500克4000粒—2000粒,起捕后銷給各地養殖戶在池塘或者海水灘涂進行養殖。選擇苗種時,要求苗種大小均勻,洗凈后放到竹筐或塑料筐中,用泡沫箱時需要在邊上打孔,以防長時間缺氧,當潮起捕的苗種要及時運輸、及時放養,防止長時間停放造成蟶苗窒息死亡,影響產量。
2.2把握苗種采購關
① 浙江省三門縣方橋鎮是沿海縊蟶苗的最好的繁育基地;漁民在每年秋季霜降時采捕一般在30萬粒—40萬粒,進行二次標粗次年春天銷售給養殖戶,此種苗適鹽度廣、耐高溫、低溫、殼堅硬,成活率高,適應蘇北地區養殖。
② 福建省涵江市縊蟶苗繁育基地;蟶苗顆粒一般在30萬粒—40萬粒,此苗屬二等苗(根據浙江樂清當地漁民分析),標粗后不易管理,易發病,水質較好時生長快,如遇鹽度過高或干旱年份死亡率較高,在鹽度低而雨水大的年份養殖較好,適應于蘇南地區養殖。
③ 浙江省本地育苗場繁育縊蟶苗;每斤在80萬粒—90萬粒,進行二次標粗此種苗蘇北地區不易養殖,2010-2015年連云港有30%的養殖戶采購此類苗種出現絕收,因此養殖戶在采購苗種時要調查標粗前的苗種來源,以免采購差的苗種,降低了池塘的養殖收入。
毛蛤苗期管理;毛蛤苗在育苗場采購時一般是每斤40萬粒較好,暫養苗種時最好選用平整土質較好和沒有底棲生物的池塘,在清塘時可選用漂白粉,禁止使用阿維菌素、伊維菌素、馬拉硫磷、三唑靈、抗生素類藥物,以防藥物殘留,造成苗種免疫力低下,在生長過程當中死亡。
2.3池塘條件與土壤的選擇:池塘面積最好不低于30畝,土壤結構要合理,含沙量不能超過70%,池塘的四周有環溝,整理出蟶埕,其面積是池塘總面積的12%,長任意,寬3—4米,四周挖有小溝,取泥放中間整平,冬季池塘晾曬時,底泥不要晾曬過度,底泥硬度以剛好能踩出腳印為準。如果池塘晾曬過干,底泥營養失調,放養的縊蟶生長緩慢,使養殖周期變長,成本增加,直接影響當年的經濟收入。
2.4造成縊蟶死亡的原因:
2.4.1由于土壤造成苗種死亡:①沒有經過晾曬的池塘,淤泥較多,放養的縊蟶穴居困難,久而久之窒息死亡;②冬季整理蟶埕時,底泥凍松沒有經過處理,原因是凍松的泥土顆粒散,不結塊,縊蟶打洞后穴居,洞口被堵塞,或者由于泥土變動縊蟶橫在泥中造成死亡;③放養在往年的老蟶埕上,由于泥土結構不合理,土壤含有大量有害細菌,造成縊蟶爛足、爛嘴死亡。
2.4.2因放苗不當而引起的死亡:①放苗遇風,苗種被風吹到蟶埕的兩邊小溝中,溝中的淤泥多,縊蟶穴居困難也會造成死亡;②苗種放養不均勻,密度過大,每平方米超過600粒,也會造成死亡。
2.4.3由于水質底質惡化造成蟶苗死亡:①初春干曬池塘進水后PH值一般都超過8.8,縊蟶苗適應的PH值為8.6以下,超過9.0以上,死亡率較高。縊蟶苗在運輸以及收捕再播苗時,外套膜難免會被灼傷,由于水體堿度大(PH高),所以造成縊蟶苗死亡;②當縊蟶生長至3cm時,屬于生長階段,水溫緩慢的升高,使用化學肥料肥水,在肥力的作用下,PH值再次升高,水體透明度降低,各種有害病菌迅速繁殖,對水體不注重消毒,容易造成縊蟶爛足爛嘴,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造成部分死亡。③低溫時不注意底質改良,底部粘液分泌過多,致使縊蟶呼吸困難而室息死亡。④進入高溫季節,大量投入變質飼料和使用化學肥料,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變紅,變綠),水體中產生大量甲藻,甲藻死亡后產生神經麻痹性貝毒,導致縊蟶滯留在洞穴1\2處并停止濾食,于48小時后死亡。
2.4.4重金屬超標:據調查有百分之三十的池塘屬重金屬超標,輕度中毒的造成不長,深度中毒的造成零星死亡。
2.4.5二齡縊蟶前期死亡原因:①初次納潮后不進行水質處理,高堿、有害藻類入塘后致使縊蟶應激反應或中毒死亡,②長期不進行底質改良,縊蟶在原來的位置已經穴居一年,長期處在一個洞穴內,一年積累的排泄物造成洞穴周圍底泥惡化,硫化氫等化學指標超標,造成縊蟶上透換穴,上透過程中造成一部分死亡,③前期雞糞化肥的大量投入,造成底質水質的雙重惡化,致使縊蟶大量上透,此種情況的上透縊蟶即使回潛也會有高達80%的死亡率。
縊蟶養殖關鍵在于管理,它的生活方式為穴居,屬被動濾食性軟體動物,目前沒有發現縊蟶因感染病毒而死亡,根據連云港永東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大學生工作站調查研究;縊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養殖底質的惡化和水體化學指標超標,藻類中毒,粘液多缺氧以及細菌感染、苗種的退化。因此,縊蟶的養殖主要是加強底質、水質、苗種管理。(作者:連云港永東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 王永東)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