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病的種類和防治
(一)細菌性腸炎:鱸魚、真鯛、黑鯛魚苗、成魚均有發生。
癥狀:病魚不攝食,腹部膨脹,輕擠腹部有白濁物流出。解剖發現腸里無食物,腸道膿腫,腹腔有積水。主要發生在8—9月高溫期,可引起魚大批死亡。
防治措施:(1)飼料中添加呋喃唑酮,每公斤飼料添加1.5克,連喂5—7天;(2)投喂新鮮的小魚蝦;(3)網箱周圍掛漂白粉藥袋,3天以后死亡數量減少,1周后基本恢復正常。
2.細菌性突眼病:發生于真鯛。
癥狀:病魚一側或兩側眼部向外突出,嚴重的眼內出現氣泡,眼睛脫落。鏡檢眼睛發現大量孤菌。
防治措施:(1)10ppm的白霉素浸泡30分鐘,連用3次。(2)每千克飼料中添加土霉素3克,連喂5—7天。
(二)寄生蟲引起的疾病
1.車輪蟲寄生:發生于越冬鱸魚。
癥狀:鰓粘液增多,鰓絲顏色變淡、不完整,病魚體發暗,游動緩慢或失去平衡。鏡檢鰓絲發現有小型車輪蟲。此病可導致鱸魚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用1ppmCUSO4浸泡病魚30分鐘,水溫降至1℃時,濃度增加至8ppm。浸泡時同時加白霉素10ppm或氯霉素5ppm。浸泡后癥狀較輕的陸續恢復正常。
2.隱核蟲寄生:發生于鱸魚、黑?。
癥狀:病魚游動緩慢,體色變暗,鰓部粘液增多,鰓絲顏色變淡,有小白點。鏡檢發現有隱核蟲寄生。
防治措施:用100ppm的福爾馬林浸泡10分鐘,或用淡水浸泡20分鐘,浸泡時加上5—10ppm的氯霉素。浸泡后絕大部分恢復正常。
3.雙陰道吸蟲寄生:發生于鱸魚、真鯛、黑?。
癥狀:病魚離群,魚體色澤暗淡,有的失去平衡,鰓部粘液增多,鰓絲變淡,有褐色斑點。鏡檢發現有雙陰道吸蟲。
防治措施:用淡水或8%的鹽水或100ppm的福爾馬林浸泡10分鐘,均可使蟲體脫落。
4.錨頭蟲寄生:發生于黑?。
癥狀:病魚離群,魚的吻部,鰭膜及鰓部,寄生體長1—2mm的寄生蟲。寄生數量多時,呈絨毛狀。這些寄生蟲破壞鰓的上皮,引起魚的繼發感染,造成死亡。
防治措施:用1ppm的敵百蟲浸泡10分鐘,或用100ppm的福爾馬林浸泡10分鐘,都可使蟲體脫落。浸泡3天后,病癥較輕的魚即可恢復正常。
5.淀粉卵甲藻寄生:發生于河豚、真鯛魚。
癥狀:病魚不攝食,體色發黑,離群游動,吻部出血,鰓部粘液增多,顏色變淡并有白色斑點。鏡檢可發現鰓部、鰭及皮膚表面生有大量黑色的淀粉卵甲藻營養體。此病可引起魚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每天用硫酸銅、硫酸亞鐵0.7ppm浸泡30分鐘,連用3天,或用淡水浸泡30分鐘,隔天洗一次。
(三)營養性疾病
黃脂癥:發生于鱸魚、真鯛和河豚。
癥狀:病魚游動緩慢,體色暗淡。解剖發現肝部塊狀黃變,膽管黃綠色膨大,腹部脂肪塊狀黃變。
防治措施:投喂鮮飼料,并添加維生素C和維生素B。可緩解病狀,但痊愈困難。
(四)病毒性疾病
1.淋巴性白血病:真鯛患此病。
癥狀:病魚失去食欲,多在水面游動,死后沉底。極度貧血,體色白化,呈灰至灰白色,鰓的顏色由淺紅到白色,肝臟多呈綠肝,或由暗紅色變成粉紅色、褐色斑紋。多在低水溫期流行。
防治措施:初步認定由病毒引起,受弧菌繼發感染,出現潰瘍癥。可用抗菌素預防,投喂復合維生素。
2.淋巴囊腫病:真鯛、鱸魚發現此病。
癥狀:病魚頭部、軀干皮膚、鰭及尾部附生單個或成群的小珍珠狀或水皰狀腫脹物。病魚的淋巴囊腫不成集團,而成分散狀,周圍有發達的黑色素細胞,外呈小黑點狀,感染率可達30%。此病易受細菌繼發感染,高水溫期流行,不致死,病毒自囊腫破裂處散出或感染其他魚。
防治措施:可用防治細菌病方法處理,目前尚無其他好的治療方法。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