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龜鱉產業是改革開放后隨著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步發展起來的新興特種養殖業。經過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目前,無論是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和市場規模都因我國整體國民經濟發展和民眾消費觀念結構的不斷變化而調整優化。目前我國龜業發展呈現什么新勢態,在此作一綜述,供大家討論。
一、養龜產業發展迅猛
我國的民間養龜和文化傳承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家庭小規模養殖,在華南、西南地區農村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養殖戶幾十萬家,產品在市場流通的價值達到萬億元,特別是兩廣和海南,養殖的人員之廣、規模之大、品種之多可謂全球之最。到目前,我國的養龜業已基本形成科研、養殖、銷售和加工一條龍的產業鏈。
二、存在問題不少
目前我國龜的養殖品種多達幾十個,但從生態習性可分為三大類,即水棲龜類、半水棲龜類和陸龜類,其中水棲龜類的數量最多。這些養殖品種部分是國內的土著品種,如中華烏龜、金頭閉殼龜、黑頸烏龜等。部分是通過各種途徑從國外進來的外來品種,如斑點池龜、紅耳龜、星龜等。從目前市場經濟角度分類,又可分為食用龜類和寵物觀賞龜類,其中有人把價格較高的寵物觀賞龜稱為名龜,如三線閉殼龜、金頭龜、黃緣盒龜等。而這些所謂名龜大多是國家或國際認定為不同等級的保護動物,所以無論在繁養和營銷方面相對要比甲魚復雜,因此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1、養殖經營資質不全
由于我國養龜業的養殖經營長期以來是從民間小規模自行發展而來的,所以許多養殖戶對所養殖龜類的社會管理狀況不太了解,如哪些是列入國際保護名錄的保護動物、哪些是國家和地方保護動物、養殖經營和流通需要哪些許可等。所以許多養殖戶還沒有辦理合法的養殖經營許可證照,這樣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特別是十八大后我國進入依法治國的發展軌跡,如何合法養殖經營也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養殖龜類除了極少數珍稀龜類被列入一級保護外,一般比較名貴的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而不被列入保護名錄的就是普通養殖動物。但就水生動物養殖而言,不管是否被列入保護名錄,凡是養殖都必須有證,那就是普通水生動物養殖,需要辦理《水產養殖證》,如養魚、養鱉、養蟹等,如是搞苗種經營的,還要辦《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如是養殖保護動物,就需辦理《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如要進入市場流通或開發利用,還要辦理《水生野生動物經營許可證》,如果沒有這種應有的證照,都視為違法或違規,這不但使養殖經營者存在風險,也會對行業發展帶來不利。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龜類交易除了那些沒有被列入保護名錄的食用龜類可以在公開的市場交易流通外,大多數龜類實質上還是私下交易為主,這給監管造成很大的難度。筆者認為國家應給有證照的養殖經營者一個流通交易的場所,這樣既利于監管、也利于發展。
2、亂起龜名搞混市場
正規的龜類品種名稱,有學名,也有俗名,學者們也根據這個規律和要求去著述指導,如三線閉殼龜,是根據其典型的外觀形象,即在棕紅的背上有三條突出而鮮明的黑色線紋,這幾乎在別的龜上很難找到,還有是當它在遇到敵害或驚擾時會本能地把頭縮進體內,并把外殼完全閉合以保護自己,這就是這種龜的本能行為,這種外觀形態加行為,也就成了一般取名的依據,所以它的學名叫三線閉殼龜。為了在國際學術界交流和認同,同時配有國際通用的拉丁名Cuora trifasciata。由于其繁殖率比較低,導致種群的數量極有限,所以顯得特別名貴,在中國,長期以來一只500克左右的亞成體,售價高達十幾萬元,堪比黃金,所以民間又叫它金錢龜。本來這種既有法定的學名、又有簡單的俗名就可以了,但因昂貴的價格使一些人就在名稱上動起了腦筋,亂取名以提高價格。還是以三線閉殼龜為例,長期以來其在市場上的價格是以個體大小和體況依據定價,如一只10克左右的龜苗3萬元左右,250克左右的幼龜(龜碌)10萬元左右,500克左右的亞成體15萬元左右,能正常繁殖的成熟種龜20萬元起價。而現在則在此基礎上以腹部的色澤和線紋來亂定價,如一般純種三線閉殼龜后代體背的變化不大,但腹部會有些變異,因為三線閉殼龜的實際價值是寵物觀賞和象征文化,所以一般比較重視體背和行為,很少去關心平時在觀養過程中看不見的腹部。然而就是這并無多大價值的腹部變化被一些人做起了大文章,如以腹部米字的線紋和板塊的顏色變化而取名,到目前已有什么紅米、黑米、花米、白米和內八、外八等名稱,并以此加價,弄得初養者一頭霧水,上當受騙的不少,這種現象出現在諸多的龜品種上。
3、非法經營損失嚴重
目前我國價格較高的龜類品種,大多被列為國際、國內不同等級的保護名錄,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養殖和經營這些龜類必須持有管理部門的許可,否則視為違法。特別是從境外引進的品種,不但要有許可,引進時還要進行檢疫檢驗,但據調查,目前我國一些中小養殖戶有相當部分沒有這種許可,經營流通也大多處于自由流通。由于在流通過程中缺乏監管和檢驗檢測,不但質量難以保證,更難預防疾病輸入。一些養殖戶反映龜難養、疾病多,其中與這種非法流通過程中的過度應激和體內外損傷不無關系。如有養殖者反映,野生黃緣盒龜從下山到養成,成活率不到30%,損失之嚴重,觸目驚心。
4、原有種群多樣性面臨挑戰
對一般區域生態中的生物多樣性來說,基本以保護原有穩定的種群為主,否則就被破壞,而一旦破壞,要想再恢復就極難。由于我國對龜類的開發價值較高,應用較廣,所以在養殖和引進過程中,如不加強監管,就極易造成破壞原有區域生態多樣性的可能。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亂放生,二是無序雜交。
從龜的文化價值講,宗教信仰者放生龜幾乎已成一種習俗。放生者的本意是把龜從圈養者中花錢救出來,放歸到自然中去,可謂是一種善舉。但如果不分品種、不分場合亂放,就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紅耳龜,俗名彩龜,這種表象艷麗、行為可愛的外來龜,作為觀賞和食用,在我國曾風靡一時,開始時一只10克重的龜苗價格高達300多元。這種龜不但艷麗好看、味道鮮美,還有繁殖率和生存率極高的特性,在世界上屬于侵害性物種。由于這個特性,在我國不到十年,就淪為最低檔的食用龜類,現在一只10克重的龜苗在市場上一般不超過5元。如果把這種龜放生到我國的任何一個淡水自然水域中,就會很快地使原有水域的土著龜類數量減少甚至完全消失,形成其獨霸的勢態。所以這種龜在我國已經列為重點關注的進口物種之一。然而由于放養者的無知,在有些風景區的水域已有出現,這種現象如不及時制止,后果可想而知。
雜交是改良和提高物種性能的一種生物學手段,人們利用科學技術有目標、有方向、有序規范地進行這項工作,已經取得很多成果,如我國的雜交稻、雜交魚等。特別是通過雜交培育的新品種,不會被列入保護名錄而可以積極開發利用。筆者反對的是那種無序的雜交,一代種在市場中隨意流通并進行自交,這些自交體也會因缺乏監管流入到自然水域,從而造成嚴重的雜交污染,其實這種后果不亞于外來物種的侵襲,同樣會造成水域原種的基因混亂。
5、行業管理還待加強
我國的養龜業發展雖然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認可,得以迅猛的發展,但作為行業組織還應加強管理,擔任起產業可持續良性發展的重任。筆者認為行業組織首先應逐步規范本行業內的依法依規行為,打擊違法和不法行為,凈化行業內部發展氛圍。這樣就需要在學習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內部要定章立規,建立負面清單和作為清單,為產業鏈中各個從業人員在養殖經營過程中排憂解難,嚴懲不法不規行為,帶領廣大從業人員通過合理合法的勞動和創新致富,同時也能推動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三、前景看好
我國養龜業的形成與發展是個蓄勢暴發的過程,無論是兩廣還是沿海內地,民間養龜其實歷史悠久,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有多種應用功能價值的龜,在市場上逐漸被民眾認知,市場的需求促進了養殖的發展,但因龜的品種眾多,加之又沒有像其他養殖動物那樣有公開的交易市場,所以一直在民間擴大蔓延,直到2012年開始因國內常規投資渠道風險加大,一些資金開始大量流入龜市,龜市暴發,產業也露出水面。
資本金在社會資本市場的流動是以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來吸引和推動的,當某個項目的利潤率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時,資本就會不約而同地流向某個項目,當社會資本發現龜市的現行和潛在利潤率大大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時,就會流入大量資金到龜市,并推動其走高,于是出現了龜市,出現了養龜熱,出現了種苗短缺、價格暴漲,種苗擁有者和炒作者獲得了暴利。
這種蓄勢暴發現象是一種市場形態,也是一種最正常不過的行業發展業態,這種市場業態不但造就了一個產業的形成,也使一個產業得以延續和發展,那就是吸引了一大批原本不知龜為何物的養龜人,和養龜人所發明的養殖經營模式。養龜業的產生和隊伍的壯大使養龜業在市場價格起落和產業發展的規范中不斷前行,所以前景看好。但那種瘋狂的暴利時代會隨著龜的數量不斷增多和市場的不斷規范及社會利潤率不斷向平均利潤率靠近而不會再來。(作者:浙江杭州龜鱉研究所 趙春光)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