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將至,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水溫也開始逐漸升高,寧德海區水溫也已經達到了16-18度。5-6月,也將進入“白點病”的發病高峰期。日前,筆者走訪過程中了解到,寧德海區大黃魚白點發病率已經達到了10%。現階段,養殖戶們忙著把苗分框入框,以在白點病暴發之前,把苗放下去。
據了解,寧德是我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產區,占全國的70%左右,年產量超11萬噸,1斤規格的普通網箱養殖的大黃魚價格可達20元/斤。然而,“白點病”的暴發可能會讓養殖大黃魚全軍覆沒。所以,每年到了5、6月份,養殖戶都會談“白點”色變。
那么,“白點病”到底是什么?有何防治方法?本期與大家分享白點病的防治攻略。
| 認識白點病 |
小瓜蟲病是魚類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感染率很高。發病時,魚體的體表或鰓部出現許多小白點,這就是得了小瓜蟲病。因為小瓜蟲的囊胞像一顆白米粒,老百姓形象地稱小瓜蟲病為“白點病”。病魚在行為上反應遲鈍,因為身體癢,會在繩子、岸壁等各種設施上刮蹭,從而導致魚體各部位受傷繼發感染,發炎乃至化膿,嚴重時給養殖戶們帶來重大損失。
要想防治小瓜蟲,首先我們得先了解它,理論指導實踐。
小瓜蟲種類:我們常說的小瓜蟲有兩種,一種是淡水小瓜蟲即多子小瓜蟲,一種是海水小瓜蟲即刺激隱核蟲。這兩種小瓜蟲在實踐中的表現和防治措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本文還是統稱為小瓜蟲。
淡水小瓜蟲
海水小瓜蟲
小瓜蟲多發期:小瓜蟲流行季節為初夏和秋季。高發期在每年的5~7月和10-11月,水溫為20~25℃時發病嚴重。25℃以上,癥狀會逐步緩解。水溫超過28℃時,小瓜蟲會死亡。
小瓜蟲生活史:小瓜蟲的一個生活周期要經過4個階段,分別為滋養體期、包囊前體期、包囊期和幼體期。其中,滋養體期和幼體期是寄生在魚體上的,包囊前體和包囊期,是粘附在水底或者池壁上的。這里有個關鍵的時間點,幼體一般在夜間脫離包囊,并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感染宿主。
小瓜蟲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將脫離魚體或剛脫離的滋養體和幼體才對藥物敏感,因為此時它們外面的保護層(上皮細胞和粘液)很薄,藥物容易滲透進去。而在滋養體的早期、中期和包囊體中幼蟲均對藥物不敏感。特別是包囊期的小瓜蟲,可以稱得上“百毒不侵”。因此,一種即使對蟲體很有效的藥物,都需要連續使用3-7個療程,才能完全殺死蟲體,兩療程之間間隔一定的時間,間隔期的具體長短視水溫而定。
| 小瓜蟲難殺的原因 |
小瓜蟲之所以難殺難預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自然天生:小瓜蟲是大自然水體中天然存在的生物,不管是淡水的江河湖泊,還是大海,本身就已經存在小瓜蟲。在環境污染越來嚴重的情況下,小瓜蟲更是常見多發。
2、包囊保護:在條件不好(比如水溫過低、用藥)的時候,小瓜蟲從魚體脫落,形成包囊,這個包囊是會在池壁、底部泥巴、網箱繩索上保持休眠。一旦條件合適時,幼體又會脫囊而出感染魚體。同時,因為包囊的存在,一般的藥物很難殺死它。因此,在清塘時生石灰用量超過200kg,也不一定能完全殺死包囊狀態的小瓜蟲。
在外用殺蟲時更是如此,外用殺蟲劑對小瓜蟲的滅殺作用非常有限,殺蟲濃度不足,往往反而誘發小瓜蟲繁殖加快,如果加大殺蟲濃度,魚類則會受到很大傷害。比如使用硫酸銅來殺小瓜蟲,會發現越殺蟲越多。小瓜蟲對硫酸銅的耐藥性很強,用下去后不僅沒有殺死小瓜蟲,反而刺激小瓜蟲急速繁殖。因此,在沒有把握之前,不要輕易去大面積實驗未知的藥品。尤其是化學殺蟲劑,一定要慎之又慎!
3、粘液阻隔:小瓜蟲感染魚體的體表或者鰓部時,魚體因為本能的反應,會大量分泌粘液。這些粘液反過來又會包裹蟲體,造成用藥很難穿透直接作用于蟲體。
4、密度過大:現今的水產養殖,追求的是高密度高產量高效益,這就給了小瓜蟲的交叉感染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5、抗藥性:筆者99年畢業的時候,殺小瓜蟲就是用硫酸銅加硫酸亞鐵。當時在實踐中是能達到效果的,現在如果用硫酸銅,如前所述那是越殺越多。前幾年開始使用醋酸銅殺小瓜蟲,剛開始效果也是很好。醋酸銅使用這6-7年時間下來,不僅用量越來越大,而且也開始不斷聽到,醋酸銅越殺、蟲越多的反饋。
| 小瓜蟲預防措施 |
這么多問題,難道小瓜蟲就無法可想了嗎?不,至少在陸地池塘,還是有不少辦法可以應對的:
1、水溫:前面說過,水溫高于28℃時,小瓜蟲基本死亡。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升水溫達到28℃以上,是最有效預防小瓜蟲的辦法。此辦法在鰻魚等水泥池精養模式下已經得到驗證。
2、鹽度:記得前面說的理論知識嗎?淡水小瓜蟲和海水小瓜蟲是不同品種的。淡水小瓜蟲到海水當中并不能存活,反之亦然。
在實踐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場大雨過后,海區的鹽度急劇變化后,漁排上的魚體白點是會少很多的。太陽出來后過幾天,白點又開始逐漸增多。這里面主要的原因就是鹽度的突變,造成小瓜蟲脫離魚體,形成包囊沉在底部或者附著在網繩上。當然,隨著鹽度的恢復和小瓜蟲的自身適應,過幾天又會脫囊而出,重新感染魚體。
因此,在小瓜蟲多發的季節,在魚的忍受范圍內,適當調控鹽度的變化,也能有效預防小瓜蟲。這個辦法在養殖廣鹽性魚類時,會比較有效果。
3、密度:控制合理密度,是控制小瓜蟲病的必需方法。
4、養殖模式調控:寄生蟲,一般都喜歡有機質、骯臟的水質底質,尤其是底質對于寄生蟲的發病率影響巨大。在實踐中,使用生態調水改底預防寄生蟲的辦法,是成本最低、好處最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很多養殖戶,按傳統采取定期殺蟲的辦法,不僅沒有減少寄生蟲的發病率,而且人為的增加了抗藥性,一旦寄生蟲爆發,甚至到了無藥可醫的地步。海水網箱的白點病的發病率一年比一年厲害,主要原因就是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因此,在養殖中,我們要擯棄定期殺蟲的傳統辦法,使用生物制劑,把水質尤其是底質調控好。實踐中已經證明,水質清爽、底質干凈的池塘,對比使用傳統定期殺蟲的池塘,寄生蟲的發病率最起碼減少5成以上。
5、來源防控:
1)在池塘養殖中,每造養完后,要曬池徹底,最好曬到底部干裂開叉。清塘時,除了常規的生石灰(200kg/畝以上)或漂白粉(20kg/畝以上)以外,最好針對小瓜蟲的包囊體,再用一次敵百蟲或者其它殺蟲劑以鞏固效果。
2)在養殖過程中,進水口綁200目左右的網袋,以盡量過濾水源中小瓜蟲幼體或包囊。
3)小瓜蟲多發季節,在本身池塘沒有小瓜蟲病的情況下,最好不要進水,以生物制劑調控水質穩定。
6、浸泡(掛袋)中草藥:
筆者一直都認為,定期殺蟲的方法不可取。但定期驅蟲、預防小瓜蟲感染魚體,這是有必要的。驅蟲我們還是選用中草藥,用浸泡或掛袋的方法來預防。選用有特殊氣味和驅蟲效果的中草藥,長期浸泡在池塘里,抑制小瓜蟲生長,在實踐中也是能取得明顯預防效果的。中草藥定期長時間浸泡或掛袋,對魚是沒有毒副作用的,而且也不存在抗藥性,殺蟲時不需要加大很多劑量。中草藥浸泡預防的品種和方法詳見下文。
| 小瓜蟲治療絕招 |
小瓜蟲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難殺、易復發的特性,那么,在實踐中,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不,還是有辦法可想的。
1、治療原則:
第一是心態。筆者在走訪市場過程中,見到了太多的心急大加用量、一天多次下藥,導致魚大量死亡的情況;也有不少人壓根就不相信有辦法治療小瓜蟲,不少人遇到蟲不殺,聽之任之,從而錯過治療時機,導致魚損失不少的情況。針對小瓜蟲的各個特點,我們可以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從而達到我們的目的。請聽筆者一一道來。
2、理論指導實踐:
首先,我們得牢記:一次用藥是絕對沒法徹底根治小瓜蟲的!前面說過,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將脫離魚體或剛脫離的滋養體和幼體才對藥物敏感。因此,一種即使對蟲體很有效的藥物,都需要連續使用3-7個療程,才能完全殺死蟲體,兩療程之間間隔一定的時間,間隔期的具體長短視水溫而定。
還有一個關鍵點,在以下治療方法中值得注意:小瓜蟲幼體一般在夜間脫離包囊,并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感染宿主。把握好這一點,在夜間殺蟲并預防缺氧,將事半功倍!——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
3、非藥品治療措施:
1)水溫:發病時,慢慢調節水溫調到28℃以上,小瓜蟲自然消失。
2)鹽度:在魚的忍受范圍內,頻繁的調節鹽度變化,可以達到讓蟲體自己脫落乃至消失的效果。
3)密度:根據條件適當降低養殖密度,讓小瓜蟲傳染速度降低,從而減少損失。
4、化學制劑治療方法(外潑):
1)醋酸銅:前面已經說過,現在醋酸銅的耐藥性也已經產生,很多時候并不能達到殺死的效果,甚至會導致越殺越多的情況。這里面有幾個因素,一個是藥品的來源,在實踐中發現,臺灣產的醋酸銅比國產的效果好太多(非廣告,筆者只陳述事實)。至少在目前,選用質量好的醋酸銅,還是可以殺死小瓜蟲的。筆者的經驗,在化學制劑上,如醋酸銅殺小瓜蟲不行,其它更不行。
至于用量上的把握,既要做到殺死蟲,又要不死魚。這個是沒有標準的。因為每種魚每個池塘的用量都一樣,建議先撈幾條已經感染小瓜蟲的魚在大桶里,做藥效和致死實驗。
一直以來,銅類是殺死小瓜蟲的主要化學制劑,但使用中極易產生抗藥性。因此,更新換代是目前水產養殖比較急迫的需求。希望各位研究所、大學的教授專家們,能夠尋找更多的能替代醋酸銅的化學制劑,將是行業之幸。
2)淡水或鹽巴(短時間浸泡):海水小瓜蟲用淡水短時間浸泡,淡水小瓜蟲用鹽水短時間浸泡,都能達到蟲體自己脫落的效果。這個辦法在水泥池等小水體中尤其適用,也可以把魚撈起來在大桶里操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蟲體脫落不代表死亡,因此在脫落后,需要大量換水,以排掉小瓜蟲。這個頻繁水體大變化過程中,需注意魚體的應激承受程度。
在網箱養殖中,可以用彩條布暫時封閉網箱來短時間浸泡。因為網箱養殖的水體是流動開放的,而天然水體中又是本來就存在小瓜蟲的。因此,在浸泡幾天后,小瓜蟲可能又會重新感染魚體,這時候就需要其它措施配合(詳見下文)。
3)其它化學制劑:
很多對小瓜蟲原本有效的殺蟲劑,隨著抗藥性的增長,現在已經沒有了效果。所以才有這么多人談白點色變,建議不要隨便試用化學制劑來殺蟲,尤其是小瓜蟲。要用之前,一定要用病魚在大桶做效果和致死實驗。
魚體粘液會阻止藥物到達寄生蟲部位,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我們經常配合一些去粘的藥物,如季銨鹽、硫酸亞鐵等。
5、中藥制劑治療方法:
很多時候,化學制劑(西藥)對小瓜蟲可以說是沒有辦法的。所以,很多人是不相信中草藥可以預防乃至治療小瓜蟲的。其實,中藥可以說是第五大發明,只是太多的東西我們斷檔了而已。中草藥在水產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插入鏈接“癤瘡、水霉用多少抗生素都無效,用這個效果卻奇佳”
1)辣姜湯:每畝辣椒500克,加生姜200克(每種魚用量可能稍有區別)。辣椒要朝天椒,生姜要老姜,總之2者越辣越好。加水10kg,熬煮2-3小時后,連水帶渣一起,加池塘水20kg潑灑。用1-2次后,就會發現小瓜蟲(白點)明顯脫落減少。根據具體情況使用1-5次。
辣姜湯使用注意事項:
①副作用:此法用后,很多魚會狂游(每種魚表現不一樣)。請隨時在池塘邊上觀察,萬一出現用量過大,大換水即馬上緩解。
②配合:辣姜湯治療小瓜蟲的效果在于讓蟲脫落,并不是直接殺死。因此,在蟲體脫落后,可以有兩個辦法跟進效果,一是用后大換水,以排掉掉落下來的小瓜蟲,此法在水泥池中效果明顯。
二是選用醋酸銅(一定要用質量上乘的)殺之,因為此時的小瓜蟲,已經在水里沒有了魚體粘液的保護,使用化學制劑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又有一個新的問題需注意,先辣姜湯,再醋酸銅,對魚的刺激性是非常大的,需要做好實驗再來用:病魚撈起來用幾個大桶,精確實驗各種劑量,從中選用合適的用量再用于池塘。
這兩種方案是筆者實踐中針對小瓜蟲最有效的辦法。再次強調:第二種方法因為每種魚每個池塘的耐藥性都不一樣,使用時千萬要慎重!
③長期使用:辣姜湯是沒有抗藥性的,一般情況下,是沒必要每次都往上加量使用。當然,抗藥性沒有,耐藥性還是有的,長期使用后,魚和小瓜蟲的忍受能力都會提高一點,但幅度和化學制劑相比好很多,具體視使用效果而定。
2)其它中草藥的外潑:青蒿、苦楝、樟樹、辣蓼、松針、苦參等中草藥,拿來熬汁潑灑,對小瓜蟲也有一定效果。
這幾種中草藥包括辣椒生姜,方便的時候就地取材,長時間浸泡在池塘里(或者掛袋),大約每7-15天更新一次,就能有效降低小瓜蟲的發病率。——這就是前文所提的中草藥定期長時間驅蟲的方法!
實踐中發現,這些中草藥單獨熬煮潑灑,對小瓜蟲效果不是很好。其實市場上已經有很多針對小瓜蟲的中成藥,效果都很不錯,可以就近找專業藥店咨詢。整體來說,中成藥的使用效果遠超化學制劑。
3)內服驅蟲:小瓜蟲通過內服藥來驅除,這個板塊在整個行業內都尚未有定論。說有效者有之,說內服中毒卻無效者也有之。筆者認為,因為小瓜蟲一般寄生在鰓部或體表,藥內服后能否到達這些部位并起效,受到的影響因素太多。具體來說,內服哪種藥?劑量多大?內服多久見效?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研究實踐的方向。
①西藥內服:一般來說,內服驅蟲藥上,西藥內服藥有阿苯達唑、吡喹酮、左旋咪唑、鹽酸氯苯胍等,需注意的是:西藥內服后會影響魚的肉質口感,可能會影響售價,還會引起腸炎、中毒等癥狀,使用時需小心,不可太長時間使用和盲目加大用量。這些西藥筆者列出來給大家參考,據筆者跟蹤的結果,西藥內服對內臟的蟲(比如線蟲)比較有效,但對小瓜蟲效果非常一般,目前也沒看到這幾類西藥對小瓜蟲有效的實踐報道。
②中藥內服:驅蟲藥有:辣椒、生姜、苦楝、青蒿、苦參、辣蓼、擯榔等,中藥內服相對安全很多,對魚基本沒有毒副作用,實踐中使用中也能見到效果,是首選的內服驅蟲藥。
6、綜合治療措施:
從以上可以看出,小瓜蟲還是有辦法的,至少在封閉式池塘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實踐中,根據現有條件,通過水溫、鹽度、模式、密度、外用內服、中西結合等方法,所有方法靈活組合使用,比如用辣姜湯殺蟲的時候,可以配合鹽度、水溫的變化,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記住:藥是死的人是活的,安全靈活處理3-7個療程,是可以達到理想效果的。
網箱上也是有辦法防治的,只不過因為開放式水體,治療好后小瓜蟲也會不斷的復發,這就要頻繁的操作,造成人力成本高昂,因此,大部分養殖戶對此失去了信心。在網箱上,不得白點當然是不可能的,但通過前述的各種辦法,減少白點的發病率和減少損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外用潑灑環節上,晚上用藥的效果明顯好于白天,但是晚上用藥引起缺氧的情況也比比皆是。因此再次提醒各位:殺蟲有風險,用藥需謹慎!
| 殺蟲后續工作 |
千辛萬苦歷盡艱難,蟲終于殺死了,魚也沒損失多少。這樣就完了嗎?不,還有后續工作也需注意:
1、消毒殺菌:蟲體會導致魚體皮膚或鰓部受傷,繼發細菌感染。因此在小瓜蟲防治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注意及時消毒殺菌。外潑消毒劑,內服抗生素預防繼發感染,
2、外用解毒:殺蟲劑、消毒劑都對魚體有副作用,對池塘生態環境也會造成一些變化甚至破壞,而且殺蟲劑消毒劑也都會殘留。因此,使用后記得使用有機酸、維C、黑精靈、底改、阿托品等常規或專業解毒劑進行解毒。
3、增強體質:連續不斷的殺蟲折騰下來,魚體體質一般都會很虛弱。在恢復吃料時,選用大廠優質飼料,慢慢加料讓胃腸道慢慢適應。同時內服多維、乳酸菌等營養制劑,修復皮膚和腸道。
4、生物調控:實踐中證明,定期殺蟲的辦法,對于小瓜蟲是沒有效果的。還是要從源頭抓起,保持水質清爽、底質干凈,自然少發病。——養魚也要調水!
| 結語 |
小瓜蟲確實是比較復雜的一種寄生蟲,尤其在包囊階段可以說是百毒不侵。但不管怎么樣,小瓜蟲有它的特點和缺點,針對這些特點和缺點,從各個環節來調控,還是可以做到預防和治療的。
小瓜蟲今天之所以泛濫并且難殺,其實還是我們自己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藥物濫用,造成現在遍地小瓜蟲并且無藥可用。保護環境、生態防控養殖,請從我們自己開始。(作者:漁行家、福建海大技術服務部工程師羅后兵)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