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禹、黃阿鳳
連云港永東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
近年蘇北地區水產養殖行業中梭魚養殖比重逐漸增加,梭魚屬鯔形目梭屬,外部形態與鯔魚相似,但脂眼瞼不發達,生活于沿海和河口,也能生活在淡水中,是廣溫、廣鹽性魚類。連云港地區俗稱丁魚,海淡水均有養殖。由于環境污染和混養模式下梭魚養殖的推廣和普及,梭魚出現了一系列的病害,而急性出血病在各種病害中傳播性廣,發病速度快,危害性最大。連云港永東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在對蘇北地區養殖戶的走訪和各發病池塘的研究與分析,對梭魚的急性出血病提出了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梭魚急性出血病(連云港地區養殖戶俗稱眥眼病)是由草魚出血病病毒(GCRV)的變種病毒感染引起,草魚出血病病毒原是草魚出血病的病因所在,是中國分離的第一種魚類病毒,多年的混養模式使梭魚被交叉感染從而產生變種,因為病魚癥狀與草魚出血病相似,故而按照草魚出血病的治療方法治療時,只能起到延緩發病的作用,且維持時間短,癥狀緩解約2~3天后,繼續大批量死亡,直至大部分魚死亡,死亡率約為85%~95%。因為死亡率和傳播速度使養殖戶聞之色變。
疾病高發期及流行癥狀:理論上梭魚的急性出血病發病時間在4~11月,水溫在9~36℃時均可發生,但在梭魚養殖中以夏至到冬至為主,且立秋后較為高發,此病易與肝膽綜合癥混淆,病魚前期出現口腔、鰓蓋、眼眶、鰭及魚體兩側輕度充血癥狀,背部從頭到背鰭發黑,腸道內有少量食物,后期充血癥狀加劇,眼突出,肝腎腫大,部分病魚腹部膨脹、腹腔內有腹水,整個背部發黑,鰓絲腫大發紫,嚴重時出現爛鰓、白鰓癥狀。
簡易診斷方法:梭魚急性出血病一般分為:潛伏期、急性期和發病期,在養殖過程中非常難以實現通過免疫學來診斷疾病,大多數養殖戶只有發現死魚了才知道,而此時梭魚急性出血病已經進入了發病期,對梭魚養殖已經構成了危害。潛伏期一般是4~10天,梭魚無明顯癥狀,攝食、活動均正常,潛伏期的長短因水溫的高低而不同,水溫越高潛伏期越短,反之則較長,此階段基本無法判斷是否感染。急性期一般為1~2天,病魚停止攝食,背部顏色明顯變深,出現離群獨游。經解解剖可見皮下肌肉點狀或塊狀出血,肝出現灰白色或局部充血,脾、腎腫大并伴有輕微出血,膽囊顏色較深,因病毒毒株不同也有部分膽囊顏色變淺,易與肝膽綜合癥混淆。發病期長短不一,短則2~3天,最長可達15天以上,在此期間,病魚出現眼突出、急性臟器出血等癥狀,同時開始大批量死亡。
防治措施:魚急性出血病的預防工作非常重要,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做到以下幾點可大大降低疾病的發生:1、改良底部環境,定期交叉使用聚鐵類、過硫酸氫鉀類和中藥添加的底改產品;2、水環境消毒,每半個月使用二氧化氯或聚維酮碘溶液消毒,魚蝦混養池塘建議使用聚維酮碘溶液,且用藥要避開蝦類集中蛻殼期;3、科學飼養管理,定點、定時、定量投喂正規廠家的飼料,提高魚的機體抗病能力,不可過量投喂飼料,保持優良水質;4、解除水體毒素,定期使用正規廠家的有機酸類解毒產品,解除藻類代謝死亡產生的毒素以及日常進水的農殘、重金屬離子等毒素。治療措施:根據對發生病害池塘的調查分析與大量實踐,對梭魚急性出血病治療,我們給出以下幾點建議:1、拌餌投喂,使用維生素K3粉500g+三黃粉500g+板藍根500g+保肝利膽500g與80kg飼料均勻攪拌制成藥餌,每日下午投喂,藥餌量根據平時投喂量的80%投喂。發病期間禁止使用各類抗生素,因為大多數抗生素會產生肝腎毒素,增加病魚肝腎負擔,加劇死亡;2、外用消毒,使用大黃、黃柏、黃芩中藥萃取液與活性聚維酮碘溶液復配制成中藥活性碘,每畝使用500g,每日一次,連用兩次,3、改善病魚生存環境,每畝使用1kg聚鐵類或過硫酸氫鉀類底改,改善底質,在病情得到控制時,每畝使用1Kg乳酸菌原液,每周一次,直至痊愈。
梭魚急性出血病危害大,傳播快,發病急,診斷難,治愈慢,對梭魚養殖能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當遇到病害時切忌病急亂投醫,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