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日本不卡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毛视频

歡迎光臨中國鰻魚網

池塘藍藻產生的主因真是“富磷”嗎?談藍藻防控之雜草理論

目前很多專家發文說藍藻產生是的原因中富磷是一個主要因素,其實我認為這個有些片面!

一、雜草理論

池塘培藻好比莊稼地里種莊稼,池中藍藻好比地中雜草,莊稼地里有一些雜草不可避免,池塘藻相中完全沒有一點藍藻類也不可能,莊稼與雜草、有益藻和藍藻均存在共生共存、生存空間和營養利用的這種相互競爭的關系。如果沒有合理管控,那地中雜草滿地、塘中藍藻滿塘都是很可能的。

主要區別是:地中雜草有除草劑,可實現定向清除,已經非常成熟;而池塘中藍藻定向清除的產品(如藍藻分解酶)并不多見或者說不十分成熟。

二、藍藻爆發之營養失衡論

對待藍藻應從生態系統角度進行生態防控,首先就要從藍藻本身的生物特性上分析,藍藻是一種介于細菌和藻類之間的生物,對于細菌而言,藍藻有細胞壁,有葉綠素、葉黃素、胡蘿卜素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而對于其他藻類而言,藍藻沒有完整的細胞核和除了核糖體之外大部分細胞器,繁殖方式除了能進行分裂繁殖之外還可以進行孢子生殖。

 

池塘藍藻爆發多具備以下特點:

1、原藻相老化,pH高,多在8.6以上。

2、有機質含量高,水質老化

3、水溫多在25-35

有不少專家提出藍藻暴發多由水體富磷引起,而對于我們養殖池溏來說,藍藻爆發多發生于養殖進行了一段時間后,隨著養殖投喂的逐步進行,水體中的含氮有機質的含量會越來越高,而磷元素由于藻類不斷地吸收利用,含量越來越低,最終導致嚴重的氮磷失衡,整個水體富氮,缺磷;而在我們實際養殖過程中,養殖中后期定期添加磷肥的池塘,反而藻相穩定不容易起藍藻,所以我們認為,富磷導致藍藻爆發的這個說法是片面的,很多時候反而是磷等元素缺失導致水體營養失衡引起的,可以看作一種由于基礎營養元比例失衡導致的單一藻類過量繁殖現象,這一現象同樣可以解釋池塘甲藻爆發引起的紅水現象。

三、池塘藍藻的生態防控思路

在池塘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水體中菌相復雜,各類有機質會被充分分解,池塘營養元豐富,相應藻類的多樣性也比較豐富,藻相穩定,基本不會出現某一藻類劇烈繁殖的現象。所以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防控藍藻:

1、自投苗開始投喂后應定期(7-15天)施用EM菌,保持池塘微生物的多樣性,穩定菌相,減少pH的劇烈變化,并持續分解池塘有機質,減少有機質的積累。

2、養殖中后期,尤其是水溫25℃以后,應定期補肥(主要以磷肥、微量元素為主),保證池塘營養元的多樣性,從而保證藻相多樣、穩定。

3、使用相關產品持續提升水體活性,增強藻類的抗逆性,使藻相穩定。

如果遇到藍藻已經爆發的現象,可根據條件采取換水后采用殺滅的方法(多采用硫酸銅、硫酸鋅等),并同時注意水體增氧,殺滅后應及時解毒,并使用活水產品進行活水,全池使用EM菌配合磷肥以及微量元素恢復藻相。

四、關于定向培藻

現在市面上定向培藻的講師和企業都不少,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1、藻種問題:實際上除非是井水,一般水體有益藻的藻種都會有的,只是其優勢明顯不明顯而已,一般來說利用這些水中藻種培養是可以的,而不需要經常投入藻種下去,你見過種莊稼的隔三差五的總往自己的地里下種子的嗎?需要經常投藻種下去的只能說明兩個可能:1)水體不好,不適合有益藻生長;2)藻種和營養源有問題,不能夠持續,解決這兩種問題都不需要總是投藻種下去。

2、定向培藻的實質:實際是只需少量藻種,供應合適的營養(肥料),經光合作用不斷繁殖,藻類有其生命周期,在其衰敗之前被消耗掉(即被魚和浮游動動吃掉),而新的藻類又源源不斷的繁殖;另一方面加強水質管理,改善水體環境,如利用當今前沿的水質活化技術,使藻類生命健康、活力強,其生命周期延長,達到藻相持久穩定的目的。

3、培藻應從池塘生態系統角度去綜合考慮:生態系統鏈條是一環扣一環,應從系統角度去考慮,培藻重點考慮兩個環節:一是輸入端,需要考慮藻類營養的供給來源和可持續性(肥料結構和數量);二是輸出端,產生的藻類需要及時被消耗掉,而新藻又能夠長出來。(作者: 新農匠生態講習所 劉斌)

中國鰻魚網報道

【關鍵字】:水產養殖漁業,藍藻,產生原因,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