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全國水產養殖病害預測預報
來源: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一、病情預測
(一)草魚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魚魚種。當水質惡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總氮、有機氮、亞硝酸態氮和有機物耗氧率偏高,水溫變化較大,魚體抵抗力低下,易使草魚出血病流行。發病水溫20℃~30℃,25℃~28℃最易發病。各草魚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二)鯉春病毒血癥:傳染源為病魚、死魚和帶毒魚。傳播途徑為經水傳播,病毒可經鰓和腸道入侵。也可能垂直傳播,主要危害鯉、錦鯉、金魚等,發病水溫8℃~20℃,15℃~17℃最易發病。各鯉、錦鯉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三)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主要危害虹鱒,以早春和初夏多見,在水溫為8℃~15℃時流行,3月齡內幼魚較易發病并有大量死亡。北京、河北、遼寧、山東、甘肅、青海等集中流水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四)細菌性腸炎病:可感染草魚、青魚、鯉魚等多種淡水魚,常與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等并發,是養殖魚類中危害較嚴重的疾病之一。水溫在18℃以上時易發病并流行。
(五)錨頭鳋病:該病是由多種錨頭鳋寄生而引起的疾病。全國各地都可發病,但以南方養殖區較為嚴重。該病在魚種和成魚階段均可感染,在水溫12~33℃期間更易發病并可在短時間內引起魚種的暴發性死亡。
(六)白斑綜合征:主要危害對象為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日本對蝦等,重點關注廣東、廣西、海南等沿海養殖區。同時,要注意白斑綜合征對淡水養殖蝦類的影響。
(七)鱉潰爛病:該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假單胞桿菌和無色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水溫20℃以上易發病并流行,溫度越高,發病率越高。一旦發病,持續期長,危害較嚴重。
另外,淡水養殖魚類需注意爛尾病、小瓜蟲病和中華鳋病,大黃魚注意內臟白點病和刺激隱核蟲病,蝦類注意爛鰓病、固著類纖毛蟲病,蟹類注意弧菌病、腸炎病等可能對養殖生產的影響。
二、防控措施
5月份,隨著水溫逐漸升高,水產養殖生產步入繁忙的季節,大多數養殖品種已進入正常攝食的生長期。
(一)做好養殖池塘的消毒工作。水溫回升后,各類病原體開始活躍,一旦遇到不穩定環境,極易誘發病害,可用含氯制劑全池潑灑,清除病原。養殖過程中的預防用藥和對發病個體的藥物治療都必須嚴格遵循國家有關漁藥使用的規定,做到科學用藥、規范用藥。
(二)加強養殖生產管理。適當降低養殖密度,減少應激反應;隨著水溫升高,魚類攝食活動增加,使用優質飼料,減少殘餌;及時調節水質或加注新水,保持優良的水質和養殖環境。
(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春夏之交,天氣多變,積極做好突發性天氣變化的應對準備,尤其是強降雨天氣的應對工作,及時加固養殖設施,謹防水體缺氧。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