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日本不卡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毛视频

歡迎光臨中國鰻魚網

海參新池塘也有“月子病”怎么回事?

 

在海參池塘上,我們經常會發現這么一個有趣的現象,一般在經過清淤泥后的新池塘,注入海水后經消毒、改底、調水,池塘水色會逐漸轉變成暗紅色或暗黃色,然后養殖戶采用大換水或用一些改底或調水藥物處理這種水色也會反反復復,一般這種水色會持續15天到一個月的時間才慢慢恢復正常,我把這種現象形象地叫做新池塘的“月子病”。

新池塘“月子病”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經過清淤后的池塘都會曝曬一段時間,這個時候底部由于沒有底泥,底部表層就會出現高鹽度、高富營養化特征。養水先養底,只有底部穩定了水色才會穩定。由于底部沒有形成氧化層,所以這個時候,池塘內進完水后藻類繁殖速度會發生變化,在這種劇烈變化的外環境下,正常藻類的繁殖速度會受到抑制,硅藻或甲藻會利用池底表層的營養物質形成赤潮,水色會逐漸轉變成暗紅色或暗黃色。同時,由于大多數養殖戶清淤后常規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底部殘留大量的鈣質等堿性沉淀,特別適宜硅藻或甲藻等赤潮藻繁殖,所以這些藻類會迅速繁殖起來成為優勢藻類。

新池塘得了“月子病”有何危害?

1、溶氧過高、泥皮、氣泡病

由于底部表層富營養化的營養鹽,硅藻(特別是中肋骨條藻)等赤潮藻會利用這些營養鹽迅速繁殖起來,藻類光合作用非常劇烈,放出大量的氧氣,導致溶氧急劇升高。今年9月份我曾經檢測過一個得了月子病的新池塘溶氧達到24.7mg/L(下圖),這遠遠的超出了正常海參池塘白天溶氧6-10mg/L的范圍,也遠高于長草池塘的溶氧的上限。溶氧過高,藻類晚上大量聚集在池塘底部,第二天白天會利用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連同底部附著的浮泥等有機雜質一起飄起來,形成泥皮,并向池塘下風口聚集。同時正常沉積在底部的高溶氧藻類被海參苗攝食后使海參腸道形成有氧環境,海參就會出現氣泡病、厭食等不良反應。

2pH過高、應激

由于藻類繁殖過于旺盛,導致水中游離二氧化碳減少,水體pH就會上升。一般得了“月子病”的新池塘白天檢測pH值都在8.8以上,這遠遠高于正常池塘pH7.8-8.4的標準范圍,由于pH偏高,導致新放的海參苗出現應激,表現出回籠、發硬、不下灘、糞便少且細等不良現象。

怎樣避免或快速消除新池塘“月子病”?

根據我的實踐經驗總結,一般新池塘出現“月子病”現象的占到3-4成,少部分沒有得“月子病”的新池塘也會出現水色變濃、透明度變低的現象,所以這種新池塘“月子病”現象還是應引起廣大養殖戶的密切注意。我認為從以下方面下手可以有效的防控這種不良現象:

1、早進水,多換水,早養水。發生這種“月子病”的池塘一般是養殖戶沒有讓池塘經過養水養底過程就匆匆放苗,所以我認為最根本的解決方案是給池塘預留出養水養底的時間。清淤、消毒后池塘要大換水(進滿水然后排干)幾次,一般至少經過4次,然后進完水后用“芽孢桿菌”、“強效EM”等微生態制劑養水養底,這樣養水10天以上,底部氧化層形成,水體也形成藻相和菌相的平衡,然后再放海參苗,水色一般就不會發生劇烈變化。

2、如果不幸得了“月子病”也不要慌張,這時首先要找專業技術人員顯微鏡檢測藻相,如果是硅藻為主不足為懼,如果是甲藻為主則要防止甲藻突然死亡造成的極端缺氧,當然這種幾率比較低。根據我多年的檢測跟蹤發現,這種得了“月子病”的新池塘9成以上優勢藻都會是硅藻(骨條藻或針桿藻居多),這時多用有機酸(綠水解毒安)及生物改底(利生素、底巧)等溫和手段調控,降低pH值,逐漸恢復正常范圍。正常藻類的繁殖速度會逐漸恢復,同時富營養化的營養源會被芽孢桿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消耗,赤潮藻類的繁殖速度迅速減慢,水色就會逐漸恢復正常。

中國鰻魚網報道

【關鍵字】:水產養殖,漁業,海參,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