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過后,受冷空氣影響,氣溫進一步降低,晝夜溫差大,養殖水體垂直交換頻繁,養殖水質狀況不容樂觀,水霉病等疾病在低溫下易發生,若未及時處理,容易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給水產養殖業帶來嚴重損失。
什么是水霉???
水霉病又稱白毛病、膚霉病,由真菌寄生魚體表引起,病原體現已發現十多種,常見的是水霉屬和綿霉屬的一些種類,以水霉菌最為常見。
水霉菌廣泛存在于淡水或半咸水水域中,主要通過孢子進行無性繁殖,對不良環境耐受能力較強,水溫5~26℃均可繁殖,13~18℃的冬春季節是高發期。水霉菌對寄主無嚴格選擇性,各種養殖魚類從魚卵到成魚均易被感染。
水霉病癥狀
水霉菌最初寄生時,一般看不出病魚有何異常癥狀,當看到病癥時,菌絲體已侵入魚體傷口,并分別向其內外生長。向內深入至損傷、壞死的皮膚及肌肉中吸取營養成分,迅速生長、繁殖、蔓延;向外形成肉眼可見的灰白色棉絮狀物。
魚類被霉菌侵染后,分泌大量黏液,常表現為焦躁不安、運動失常、行動遲緩、食欲減退,最終導致病魚因體力衰竭而死。
水霉病的防與治
看似可怕的水霉菌,實則它也是一類條件致病菌,只有當水質惡化,水霉菌大量繁殖,且魚體受到損傷,抵抗力下降時,水霉菌的游動孢子才得以侵入傷口,使魚發病。
因此,預防水霉病的關鍵是避免魚體受損,保障養殖魚類擁有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強的體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好預防:
1避免魚體表受傷
在水溫低的季節盡量減少人工操作防止魚體受傷,若必須進行捕撈和轉塘操作時,應適當施用抗應激產品,減少魚類機械損傷。高密度養殖池塘應注意放養密度,不宜過度擁擠,預防魚只因空間緊迫而使魚體組織受損傷。
另外,越冬準備階段,應適當增高水位,正常水位應不低于1.5米,有利于水體分層,使魚類集中在深水位過冬,避免因水位過淺導致魚體凍傷,給水霉菌可趁之機。
2保持良好的生存環境
養殖魚類的生存環境就是池塘的底質和水質,由于底好才能水好,所以關鍵是保證底質環境好。經歷了夏季養殖高峰和秋季育肥期后,池塘底部往往富集了大量殘餌、糞便、動植物殘體等有機質,若不能及時分解,這些有機質將腐爛變質,給水霉菌的生長繁殖提供溫床。
建議定期施用泰緣復合過硫酸氫鉀常用改底產品,降解底部大分子有機物,使沉淀懸浮再利用,疏松底泥,同時提高底部氧化還原電位,促進底部有益菌的生長和繁殖。另外,由于底部有機質的大量分解會消耗很多溶氧,最好配合使用泰緣360云補鈣氧顆粒增氧,來促進改底效果,尤其是夜間最易缺氧的時候。
使用單過鉀改底產品12小時后,可根據池塘菌相、藻相的具體情況選擇使用“泰緣清淤+乳酸菌”調菌相、進一步改底,可補充有益菌,有效解決黑臭底質,促進底部菌相平衡。天晴時,再使用“氨基酸顆粒+促藻菌”進行肥水操作。
若池塘能保持微生態系統平衡,水霉菌就不會有大量繁殖的機會,而僅維持在較低水平。
3合理控制病原菌數量
可根據池塘具體情況,適當使用泰緣25%或50%規格的復合過硫酸氫鉀消毒配方粉劑,對水體進行解毒,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12小時后應注意補充微生物制劑,建立平衡的菌相和藻相,恢復池塘的微生態平衡。
4科學飼養,增強體質
良好的生存環境是養殖魚類正常生長和保持健康體質的必要條件,但餌料的正確喂養也是增強體質的關鍵。若養殖魚類極度饑餓、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也易感染水霉病。
因此,在不浪費的情況下,應選擇科學配比、適口性佳、適合魚類生長需要的飼料,這樣不僅可以滿足魚類的基本需求,還能促進魚兒形成健壯的體格,提高抗病能力。
那么,若發現池塘養殖魚類已經感染水霉病,則應立即采取相應治理措施,減少養殖損失:
治理措施
針對有循環水系統的水族箱和工廠化高密度養殖,可每立方水體施用2-3克泰緣50%規格含量的單過鉀泡騰片2~3克/立方水體,2-3天后便解除;
針對捕撈后或運輸中的魚,每噸水里可放5-10克泰緣50%規格的泡騰片;
池塘可連用3-4次泰緣50%規格的泡騰片0.25克/立方水體,中間間隔30分鐘。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