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這一生物界中的獨特存在,自古以來便超越了動物的范疇,古今中外都有許多關于它的動人故事。從古老文獻記載到日常餐桌菜肴,從街巷間的口耳相傳至深入人心的民俗信仰,鰻魚的故事如同一首流淌不息的史詩,在世界各地都書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畫卷。
在悠遠的中華食文化長河中,鰻魚,以其獨特的風味與滋養,成為了中華美食中的珍饈佳話。尤其在唐宋明清時期,鰻魚的烹飪技法持續創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烹飪藝術的典范。從貴族餐桌上的珍饈佳品到平民百姓家的溫馨菜肴,鰻魚不僅見證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演變,更承載了先人對美食的深刻理解與追求。
唐宋年間,鰻魚悄然步入高檔食品的行列,成為眾多食客競相追捧的美味。在北宋時期的筆記《清異錄》里,記載了江南紫薇郎熙載對鰻鱺的極度嗜好,其癡情之深,甚至被宮廷庖廚們笑談:“對于韓中書來說,一條命還不如兩條鰻鱺重要。” 這番戲言,足可折射鰻魚在貴族階層中的風靡之盛。
當時,京洛地區的達官貴人雖然認為白鱔(鰻魚)味道極為鮮美,但是如何烹飪得當卻是個難題,精通者寥寥。在此背景之下,掌握鰻魚脫骨之技的宮廷內寺楊承祿因此嶄露頭角。他獨創的 “軟釘雪龍”在宴席上大放異彩,將鰻魚烹飪技藝推向了新的高峰。其烹飪方法不僅保留了鰻魚的完整形態,更使肉質細膩滑嫩,滋味升華,展現了烹飪藝術與食材本質的完美融合,彰顯了古代廚師的非凡智慧與創造力。這一時期,鰻魚的烹飪技法持續豐富,不再局限于簡單炙烤煮,而轉向了更多樣的創新,不僅凸顯了鰻魚的肥美,更添了食的層次,使其在唐宋食譜上大放異彩。
▲宋《清異錄》
唐宋明清時期,人們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烹飪方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鰻魚佳肴。宋代時,鰻魚香腸便是一種獨特的美食,據蒲虔貫的《保生要錄》記載,其制法是將鰻魚剁碎去骨,加入五味調料后填充進羊腸中,兩端綁緊,燒烤至熟,冷卻后再切成片食用。
▲宋《保生要錄》
到了明代,“醬沃鰻鱺”成為了一道非常著名的菜肴,宋詡在《竹嶼山房雜部》中記錄了其制作過程:選取活鰻魚,先用灰水去腥,去除內臟后切成小塊,但保持相連,再加入胡椒、縮砂仁、醬料和紅糖腌制一段時間,隨后與冬瓜、茄子、蓮藕或芋頭的大片一同放入鍋中,鰻魚置于其上,用紙封住鍋蓋慢燉,食用時可配以蒜和醋。這一鰻魚烹飪方法,確實獨具匠心。
▲明《竹嶼山房雜部》
進入清朝,鰻魚菜品不斷創新,種類日益豐富,烹飪技藝也更加精細。《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就記載了四種鰻魚菜肴的制作方法。
其中,“蒸鰻魚”強調不用水蒸,而是用較多的醬油和少量的酒,確保湯汁覆蓋鰻魚,蒸制時間需恰到好處,以防皮皺味失;“清煨鰻魚”則提到去骨的鰻魚只需洗凈滑液,切段后用酒水煨爛,先以醬油起鍋,加入冬腌菜做湯,大量使用蔥、姜去腥;“紅煨鰻魚”則是用酒水煨爛后,用甜醬代替醬油收汁,需要注意的是避免魚皮皺縮、肉散不易夾起以及過早放鹽導致口感不佳;至于“炸鰻魚”,則是將大鰻魚去頭尾切段,先炸熟取出,再用鮮蒿菜嫩尖與原油炒透,將鰻魚平鋪其上,加入調料慢燉,蒿菜用量為魚的一半。
此外,《調鼎集》卷五中還提到了鰻粉豆腐、鰻粉面、燒鰻魚、燉鰻和鰻面等多種鰻魚菜式,每種都有其獨特之處,如“燉鰻”便是將鰻魚切段淡煮,接近熟時加入酒、醬油、筍片、木耳和姜汁,口味偏向清淡,不同于油炸的烹飪方式。
▲豐富多彩的鰻魚菜品
時至今日,盡管世事更迭,古人留下的鰻魚烹飪精髓依舊熠熠生輝,指引著現代廚師在繼承中創新,不斷探索鰻魚料理的新境界。鰻魚,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食材,不僅滿足了口腹之欲,更成為了連接古今、跨越時空的文化紐帶,讓我們在品味之中,深切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美食智慧與生活哲學,體會到了中華食文化不朽的魅力與深度。
在鰻文化的長河中,尚有許多璀璨奪目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探尋。關于這條繁衍千年的古老魚種,還有哪些精彩故事?鰻游古今,尋溯千年,我們下期見~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