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日本不卡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毛视频

歡迎光臨中國鰻魚網

從生態角度看閩東大黃魚的命運

核心提示: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成為寧德經濟發展的命脈,但長期以來無序、無度的超密度養殖,已嚴重影響了水體環境。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08年近岸海域水域功能達標率僅為18.2%。環境的惡化是導致大黃魚魚病頻發的原因之一。如何確保大黃魚繼續暢流市場,實現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寧德市地處福建省東部沿海,俗稱閩東,海岸線長達878公里,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沿海岸線從北到南有20多個港灣,港口優勢突出,水產資源豐富。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成為寧德經濟發展的命脈。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劉家富為帶頭人的寧德市水產科技人員率國內之先攻克了大黃魚人工育苗難關,閩東掀起了大黃魚養殖熱潮。目前,寧德市大黃魚人工養殖已發展到了26萬箱,年產值達20多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大黃魚商品魚生產、苗種繁育和產品出口基地,同時帶動了飼料加工、運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幫助30多萬沿海農民實現了小康夢。

然而,這幾年來,雖然寧德市在建設和發展中強調“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海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但近岸海域水質惡化趨勢并未得到有效遏止,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污水直接排海,拆船業等工業生產傾廢、近海港灣水產養殖密度過大等等,都嚴重威脅著寧德海洋環境。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08年寧德市近岸海域水域功能達標率僅為18.2%,其中沙埕港海水水質劣于功能區劃要求,功能達標率為0,三都澳水域功能達標率為16.7%。這也直接導致了大黃魚魚病頻發,出口大幅下降。如何確保這條大黃魚繼續暢流市場,實現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死魚之惑

對于三都海域的大黃魚養殖戶楊其坤來說,躲過魚病這一關,是他養殖生涯中最大的愿望。然而,天不遂人愿,2008年夏天,他的100多網箱大黃魚,40%的小苗因魚病死亡,損失十分慘重。

2008年入夏以來,三都海面魚病再次大面積暴發,尤其以青山、斗帽等海域魚病最為嚴重,90%大黃魚養殖戶不同程度受損。8月中旬,三都島、黃灣、港口等海域大黃魚白鰓病暴發,許多養殖戶病急亂投醫,結果因用藥問題,造成大量黃魚死亡。許多養殖戶因害怕魚病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大損失,不得不忍痛提前將大黃魚低價拋售。青山海域養殖戶陳云興因擔心更多魚死亡,將42.5萬尾,每尾只有0.2公斤左右的大黃魚全部提前低價出售。陳云興說,如果能堅持到現在,至少能多賣4萬多元。

2000年以來,三都澳海域每年都會出現大黃魚大量死亡的慘況。如今,三都澳海域大黃魚魚苗成活率為10%40%;而魚病最嚴重的2005年,魚苗成活率僅為5%

據漁業部門的初略統計,每年因魚病造成的死魚數量大概占整個大黃魚產量的20%;每年至少有12萬筐大黃魚,因魚病問題,提前拋售,魚病帶來的經濟損失每年大約在23億元。魚病,已經成為廣大養殖戶的一大心病。

養殖模式弊端凸顯

是什么原因使三都澳海域大黃魚幾乎每年都要發生大面積魚病,甚至死亡事件?

閩東“大黃魚之父”———大黃魚人工養殖的首創人劉家富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三都澳大黃魚養殖大都集中在510米深的內灣,目前這些適合養殖的區域,網箱大黃魚已經過度飽和,長期以來無序、無度的超密度養殖,已嚴重影響了水體環境。

按規定,連片的網箱應留出2050米寬度不等的多條流水通道,每500個網箱應留出20米的流水通道,每200個網箱要間隔10米,以保證水流暢通。按三都澳海域的網箱分布的合適保有量,目前的12萬筐網箱應減少一半以上。

可是在青澳、門頭、孟澳等海域,這里的漁排密密麻麻連成一片,幾乎看不到流水的痕跡。“以前只是網箱分布密集,現在連魚苗投放密度也比以前密集。”三都大黃魚養殖協會會長楊云發說,目前三都海上大黃魚網箱養殖,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前幾年一筐網箱一般只投放1000尾左右的魚苗,而現在不少網箱投放量達10000多尾。“這樣高密度養殖,哪有不死魚的!”劉家富表示,養殖密度過高,原有規劃的航道及流水通道被占用,水流不暢,造成海區缺氧;加上養殖戶們超容量的養殖和長期投喂冰凍餌料,這種極不科學的養殖方法,使殘餌堆積在海中,形成黑化淤泥,成了病菌滋生的溫床,這是魚病頻頻發生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這些年三都海域盲目從外地引進沒有經過檢疫的如鰤魚等新品種,也是造成魚病的一大因素;此外,近年來受價格等因素影響,大黃魚的育苗環節極不規范。“以前育苗時間至少要45天,而現在往往不足30天就出苗銷售,而且不少育苗室業主使用了激素。”楊云發說。對此,劉家富深有同感。他說,魚苗是保證魚種質量的關鍵環節,正常情況下,一立方海水投放20003000尾最合適,可是目前許多育苗場一立方水往往投放魚苗10000尾以上。

“養殖戶用的魚藥根本沒什么效果,只是安慰一下心里而已。”楊云發說。目前大黃魚養殖最缺的是專業技術,魚病一旦暴發,許多養殖戶束手無策,只能求助于附近的魚藥店,有時幾十種藥配在一起整整一桶,連人吃的感冒藥都摻雜其中。去年夏天三都島、黃灣等地因用藥問題導致的大黃魚死亡事件,就是養殖戶亂用藥造成的。

此外,三都澳臺風過境頻繁,也直接影響著大黃魚的收成。

網箱養殖欠債太多

三都海面大黃魚養殖的嚴峻現狀是如何形成的?

寧德市蕉城區海洋與漁業局水技站站長蘇仰源認為,這里存在許多歷史遺留問題,一是上世紀大黃魚養殖剛剛興起時,政府的政策是大力鼓勵其發展,而缺乏相應的科學指導與規劃;二是旨在規范海域養殖的海域使用證制度推行時間為時太晚。就海域使用證制度推行情況來說,情況也不樂觀,從2002年至2006年,總共發放網箱養殖使用證1048宗,面積2254畝,在整個網箱養殖面積中占有的比例還很小。

這幾年,政府和大部分養殖戶也意識到網箱養殖過度密集的狀況,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進行漁排清理,減少漁排數量。然而,遷移誰的好?讓養殖戶往哪兒遷移?光城澳碼頭建設清理附近漁排,有關部門就投入了上千萬元,還要克服種種困難,如果要對整個三都海域的漁排進行清理,難度可想而知。經過“桑美”臺風重創,福鼎漁排養殖可謂重新洗牌,但是,臺風過后,網箱養殖仍然無序地一哄而上。劉家富認為,造成目前無序的網箱養殖現狀,政府和群眾都欠債太多。如果政府部門和群眾當初能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做好漁排的報備工作,控制好養殖規模,就不至于走到今天的局面。

前兩年,關于推廣深水大網箱,替代現有淺海網箱養殖的呼聲很高。蕉城區也在東沖海域推行104組深水大網箱養殖大黃魚,但是目前只剩下一組。對此,劉家富和蘇仰源都認為,目前在三都海域推廣深水大網箱的技術和條件都不成熟。原因在于,投餌系統、水下觀察系統、自動升降系統等配套技術跟不上,網箱的抗流能力還太差;而且,由于三都海域屬半日潮,這種海域水流很急,按目前技術條件,難以推廣深水大網箱養殖。

大黃魚出路在何方?

那么,大黃魚網箱養殖究竟出路何在?

劉家富說,當前大黃魚網箱養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網箱密度太大,其次,是育苗、用藥、投餌等生產環節不規范。他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時下正在籌備的漁排備案工作,是個難得的機遇。目前的水產品外銷風波,為閩東大黃魚養殖敲響了警鐘。因此,漁排備案工作,無論難度多大,代價多高昂,都必須踏踏實實去做。蘇仰源認為,挽救大黃魚的根本在于保證這條魚的質量,而保證魚的質量的關鍵在于,為大黃魚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如果政府、加工企業及養殖戶都能重視這個問題,以當前的漁排備案工作為契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閩東大黃魚的前景還是美好的。

據了解,針對三都海上大黃魚養殖現狀,寧德市正在努力推行海域使用制度,控制網箱數量進一步增加,同時結合漁業科技入戶,實行規范化養殖與科學用藥、登記制度。目前,三都海上漁排備案前期工作正在要求有序展開。

三都澳是中國沿海僅剩的一塊尚未大規模開發而又不可再生的臨海“風水寶地”。現在,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確將環三都澳作為海西重點區域加以規劃建設。所幸,在加快開發的進程中,寧德市認識到,環三都澳區域開發如果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不僅生態環境很難恢復,而且發展成果也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