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魚”等物種資源衰退,長江水量持續減少……為探究這些問題的根源和彼此之間的相關性。昨天,由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長漁辦”)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主辦的“美麗中國、生命長江”長江上游聯合科考昨天在滬啟動,并呼吁全社會關注和參與。
三個角度全面綜合體檢
這是國內首次從濕地生態系統、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環境流三個角度,對長江源頭和上游進行的一次全面綜合的科學調查。在預計12天考察時間中,考察團行程沿長江干流近4000公里,從長江源頭玉樹出發,沿金沙江流域先后考察虎跳峽、宜賓等地,調查從自然河段到逐步規劃建設梯級水電的長江上游,并以長江最后一條無壩支流赤水河作為考察終點。
“以前我們集中關注長江中下游。這次科考是真正將長江濕地網絡推向全領域。”WWF的雍怡博士對記者表示,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的迅猛發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受到人類活動和全球變化的疊加影響,流域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巨大威脅。隨隊專家將現場考察這三個領域面臨的主要威脅。
“四大家魚”魚苗量驟降
“長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流,但其重要性不亞于第一和第二。”復旦大學陳家寬教授表示,長江流域問題非常復雜,每個區域情況也不同,因此非常關心這十幾年來長江流域的變化。
“如日常上市民餐桌的‘四大家魚’,種質資源在下降。”長漁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長江中久負盛名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魚苗發生量急劇下降,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為目前的不足1億尾,“盡管市民感覺吃的沒有減少,但大都是人工養殖。”
WWF表示,長江水量2007-2009年連續較常年偏少6.9%、11.7%和11.5%。與此同時,因水電工程、圍墾、污染等人類活動導致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產卵場等重要自然棲息地被侵占,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長江流域各物種資源狀況都在呈衰退趨勢。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