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身形似蛇,無鱗之魚;它跋涉千里,只為與另一個它相見;它的新生,是上一輩生命的終止。鰻魚來了,快來圍觀。
鰻魚是指屬于鰻鱺目分類下的物種總稱,喜歡在清潔、無污染的水域棲身,是世界上最純凈的水中生物。
鰻魚在陸地的河川中生長,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產卵地產卵,一生只產一次卵,產卵后就死亡。這種生活模式,與鮭魚的溯河洄游性(Anadromous)相反,稱為降河洄游性(Catadroumous)。其生活史分為6個不同的發育階段,為了適應不同環境,不同階段的體型及體色都有很大的改變。
葉鰻(Leptocephalus):在大洋隨洋流長距離漂游,此時身體扁平透明,薄如柳葉,便于隨波逐流。
玻璃鰻(Glass eel):在接近沿岸水域時,身體轉變成流線型,減少阻力,以脫離強勁洋流。
鰻線(Elvers):進入河口水域時,開始出現黑色素,卻也形成養殖業鰻苗的補捉來源。
黃鰻(Yellow eel):在河川的成長期間,魚腹部呈現黃色。
銀鰻(Silver eel):在成熟時,魚身轉變成類似深似深海魚的銀白色,同時眼睛變大,胸鰭加寬,以適應回游至深海產卵。
鰻魚的性別是后天環境決定的,族群數量少時,雌魚的比例會增加,族群數量多則減少,整體比例有利于族群的增加。
鰻魚在全世界有18種,常見的有:日本鰻、星康吉鰻、海鰻、歐洲鰻、美洲鰻、澳洲鰻、非洲鰻、鱸鰻、新西蘭鰻等。
日本鰻
英文名:Japanese eel
學名:Anguilla japonica
俗名風鰻、白鰻、白鱔、青鰻、鰻鱺,具有洄游性,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具有悠久食用歷史的魚類。日本鰻廣布于日本北海道至菲律賓間的西太平洋水域,主要分布在越南、菲律賓、臺灣、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北部一些地區除外)。
這種魚是食客的心頭愛,因為它魚刺少、肉質綿密,烤著吃別有風味。另外讓人垂涎的就是鰻魚飯,寒冷的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鰻魚飯可是十分治愈的喲!
由于鰻魚廣受歡迎,捕撈量逐漸走低,據統計日本鰻魚的年消費量約為10萬噸,70%~80%來自全球鰻魚的捕撈。在2014年公布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名冊上,日本鰻最終登上了瀕危物種榜。
所以養殖日本鰻魚被提上了日程,但目前大多數都是從已經洄游到大陸附近的小鰻魚開始養,沒人有辦法讓它們在養殖場里產卵然后從頭養起,沒辦法在人工條件下實現“生命的輪回”。可是最近小鰻魚的數量越來越少,養殖鰻魚面臨著無魚可養的窘境。
浜松市的鰻魚養殖場
星康吉鰻
英文名:Whitespotted conger
學名:Conger myriaster
日本人愛吃的另一種鰻魚就是星康吉鰻,為糯鰻科康吉鰻屬,俗稱康吉鰻或穴子魚,分布于朝鮮、日本以及東海、黃海及渤海等海域。
這種魚的體側有一排星辰般的漂亮斑點,體長最長可達1米。在臺灣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繁星糯鰻。
星康吉鰻十分喜歡鉆洞棲息在海底的泥沙中,所以是一種“海鰻”。但因為脂含量較日本鰻低,烤制的星康吉鰻與日本鰻肥厚溫潤的口感相去甚遠,雖然也可以做成鰻魚飯,卻很容易區分。
海鰻
英文名:Dagger-tooth pike conger
學名:Muraenesox cinereus
前面的星康吉鰻雖然可以叫做“海鰻”,但真正的海鰻卻另有其“魚”,就是它,海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海鰻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區。
海鰻長著一張李詠般狹長的臉,它的吻端向前突出,上唇端還有一個向下的突起,一直咧到眼后的大嘴里密布銳齒,再加上那倆賊溜溜的眼睛,讓這東西看起來就不像善類。
這種魚刺很多,在日本它的吃法也挺多的,煮著烤著生著都不稀罕,它的皮和卵巢也是日本人喜歡吃的食材,當然,手藝高超的廚師的本事之一,就是想辦法排除掉那細密小刺對食用的干擾。
歐洲鰻
英文名:European eel
學名:Anguilla Anguilla
歐洲鰻身體細長,皮膚粘滑,呈棕色、黑色或橄欖綠色,腹部黃色,一些成體可能呈銀色,最長可達1米。原產于大西洋,包括地中海、波羅的海、北非摩洛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海域。
粉色區域為歐洲鰻分布圖
日本鰻一樣,歐洲鰻也屬于洄游魚類,冬末春初洄游至馬尾藻海產卵,柳葉鰻向歐洲大陸遷移,在大陸沿岸和河口變為玻璃鰻,之后進入淡水生活。
歐洲人對鰻魚的熱愛不亞于日本人,而且他們的吃法更加殘暴,吃幼年鰻魚就像我們吃銀魚似的,抓一大把炒了吃,是道西班牙名菜,名為Angulas a la Bilbaina。
歐洲鰻和日本鰻這一對難兄難弟連命運都十分相似,2014年3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歐洲鰻列為“極危物種”。在養殖方面,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鰻鱺生產國,全國共有養殖場3000多家,年實際產量約12-13萬噸。后由于鰻苗緊缺,鰻鱺養殖受到很大影響。
歐洲鰻被列為“極危物種”
美洲鰻
英文名:American eel
學名:Anguilla rostrata
美洲鰻分布于西大西洋,包括拉布拉多半島、美國、巴拿馬、西印度群島、加勒比海等海域。但數量不多,也具有洄游性。
在養殖方面,1996年國內正式引進美洲鰻,主要放養于江、浙、閩、粵等沿海省份,引進數量達6噸(3000萬尾)之多。目前我國試養基本成功,雖然長速慢一些,但鰻苗資源豐富,價格低至幾元/尾,可以大幅度降低養殖成本,具有一定的市場發展潛力。
澳洲鰻
英文名:Short-finned eel
學名:Anguilla australis
又稱短鰭鰻,俗名黑鰻,全長1.2米,長相與其他鰻鱺大同小異,有著凸出的大眼睛,寬闊的大嘴巴。
分布于太平洋和澳大利亞的淡水河流,以及新西蘭低地沿海。
非洲鰻
英文名:African longfin eel
學名:Anguilla mossambica
非洲鰻分布于印度洋西岸,包括肯尼亞、厄加勒斯角、馬達加斯加島和新喀里多尼亞沿岸。
鱸鰻
英文名:Giant mottled eel
學名:Anguilla marmorata
俗名花鰻、烏耳鰻,體長可達160公分,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臺灣、中國大陸、法屬波里尼西亞、菲律賓、日本南部、印尼、澳洲北部、所羅門群島、帕勞、密克羅尼西亞等河川溪流皆有其蹤跡。
新西蘭鰻
英文名:New Zealand longfin eel
學名:Anguilla dieffenbachia
新西蘭鰻是淡水鰻魚圈里個頭最大的成員,而且只生活在新西蘭海域,它們可以長達1.75米,有記錄被捕捉到的最大長鰭鰻有24公斤重。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