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魚腮腺炎又名鱉腮腺炎、鱉出血性敗血癥、鱉出血病,病原是一種無膜的球狀病毒。鰓腺炎病在甲魚病害中,是危害最大、傳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種傳染病,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是一種可怕的災害性疾病。該病主要發生在稚、幼鱉生長期。
一、流行危害
該病主要流行于5-10月份,6-7月份為發病高峰期,流行溫度是25-30攝氏度。主要危害溫室養殖的稚鱉、越冬后的種鱉,成鱉在復蘇后或轉入室外鱉池后容易發病,所以甲魚養殖戶需要做好積極的預防工作。
二、主要癥狀
甲魚腮腺炎病癥表現為甲魚全身浮腫,頸部腫脹嚴重;背甲和腹甲有點狀或斑塊出血,口鼻處流出血沫;腮腺灰白潰爛,腹腔和胸腔有血塊或腮腺呈紅色;小腸內有的有水樣充血、有的沒有;眼呈渾濁而失明,但體表光滑;鰓腺有纖毛狀突起,嚴重出血、糜爛,呈潰瘍性病灶;內臟充血,體腔有腹水;發病甲魚起先表現為不安反應遲緩,頭向后仰起,口鼻噴水,在水面上直立拍水行走;病鱉后因水腫而導致行動遲緩,在食臺、曬臺或陸地伸頸死亡。
三、如何診斷
發病早期,少數鱉背甲上有白斑癥狀出現,容易被忽視或誤診。患病鱉有的頸部腫大,全身浮腫,臟器出血,但體表光滑,有的則是腹甲上有出血斑。早期病鱉因水腫導致運動遲鈍,常浮出水面沿著池壁緩緩獨游,有時靜臥于食臺或曬背臺上不動,不攝食。到發病后期還可見到口、鼻流血。解剖病鱉,可見兩癥狀:一是鰓腺灰白糜爛,胃部和腸道有大塊暗紅色淤血。另一種是鰓腺糜爛程度較輕,呈紅色,胃部和腸道呈純白色的貧血狀態,腹腔則積有大量的血水,肝呈點狀充血。該病最顯著的特征:一是脖頸腫大,但不發紅;二是胃腸道有凝固的血塊或毫無血色?! ?/span>
四、防治方法
該病的發生原因,一是由于甲魚養殖密度高,殘餌、排泄物增多,發酵造成水體內水質、底質變壞,嗜水氣單胞菌大量繁衍;二是甲魚在惡劣水環境中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經大量嗜水氣單胞菌侵襲而引發胃腸道出血型腮腺炎病。因此,有效防控該病的發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把好苗種質量關:堅持自繁自育,杜絕疫病傳染源。選購鱉苗時,應選擇種質純真、體質健壯、個體活躍、體型較大和無傷無病的第一、第二類鱉苗,盡量不進未經海關動檢部門檢疫的境外鱉苗。
2、控制放養密度、提高放養規格:根據養殖經驗,溫室養殖:稚鱉的放養密度控制在20-40只/平方米,幼鱉的放養密度不超過15只/平方米。外塘生態養殖:鱉的放養規格以30-50克/只為宜,體質較強,容易適應外界的池塘環境變化,提高養殖成活率;放養密度以1.5-3只/平方米為宜,魚鱉或蝦鱉混養時,鱉種的放養數量掌握在300-600只/畝。
3、執行養殖標準:按國家和浙江省甲魚無公害養殖操作規范和生產標準執行。
4、把握飼料質量:飼料應選擇信譽和質量過硬廠家生產的全價配合飼料。首先保證飼料新鮮不變質,顆粒大小適宜。其次是控制調整好投飼量。每天的投飼量主要根據鱉的攝食情況和天氣、溫度及水質變化而定。
5、做好水質調控:(1)甲魚池水體要求微堿性,PH值要求在7.5-8.0,溫度要保持相對穩定。(2)水質保持一定的肥度,透明度掌握在25-30厘米,水色以黃綠色或黃褐色為好。(3)保持一定的溶氧:鱉雖然主要是以肺呼吸的兩棲類爬行動物,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靠輔助呼吸器官吸收水中的氧氣。若長期溶氧不足,就有可能引起甲魚低溶氧綜合癥。血管輸送氧氣能力下降,生長削弱,組織受損,對傳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增加。養殖中常用充氣增氧或適時拋散顆粒氧等方法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同時可有效降低水體中有害氣體含量與氧化有機物質。(4)水質調節和底質改良: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劑培養水質,提高水體的穩定性和自凈能力。一般可用芽孢桿菌等來降低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的含量,有效分解底層有機質和其它有害物質。(5)注水換水是調節水質的物理方法,頻繁換水容易造成甲魚產生應激反應和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換水應以適當添加水為主,切忌大排大灌。如甲魚養殖水源存在水質污染隱患時,可多打幾口深井,用地下水經消毒處理后供甲魚養殖用水。(6)定期檢測水質,尤其是水中病菌數量,每天巡塘。其次,保證良好的水源和養殖水質調控,尤其是控制水中病菌的滋生。
6、實行多品種混養,保持水體生物多樣性。多品種混養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預防方法。它可以克服化學藥物或抗生素長期大量使用而產生的耐藥性,又可避免因其造成的副作用和環境污染,促進各種生物互生共長。甲魚池內可以適當種植水草、混養螺螄、花白鰱、黃顙魚、湘云鯽等品種,以調節水質和改良底質。
7、注重疾病預防。根據甲魚生長階段發病特點與日常觀察是做好預防工作的重點。主要措施:(1)平時每隔20天左右消毒一次,消毒藥物有生石灰、溴氯制劑、三氯異氰尿酸鈉等安全環保藥物,交替消毒。(2)定期在飼料中交替添加產酶益生素、維生素C、強生素、免疫多糖等制劑,以增強甲魚的免疫力。尤其是在氣候、水溫等環境因子變化明顯或突變時,如溫室甲魚轉入外塘養殖時、梅雨和臺風暴雨季節及高溫天氣等,應及時做好疾病的預防和水質的調控,防止甲魚應激反應增強,以致內分泌失調而導致發病。
3.注重疾病的預防。在放甲魚苗前,甲魚池必須用生石灰進行徹底消毒,暴曬池底;在養殖過程中,每20天左右用生石灰消毒1次;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和生物殺菌劑AB(主要成分噬弧菌),增強甲魚免疫力和抗應激能力;對病死甲魚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發病塘與健康塘的甲魚發生交叉感染。
五、治療措施
(1)首先采用二溴海因、季胺鹽碘制劑或三氯異腈尿酸等對鱉池進行水體消毒。
(2)投喂新鮮優質餌料,并在飼料中及時添加抗病毒藥,療程5-7天。若病情嚴重,再喂一個療程。
(3)病情穩定后,飼料內再添加產酶益生素和強生素等微生物制劑及免疫增強劑(如甘草多糖、Vc、葡聚糖等),時間10-15天或更長,以增強鱉的抵抗力。
(4)水體消毒后3-4天,及時加注新水和潑灑芽孢桿菌、EM原露等有益微生物制劑培養和調節水質,保持水體內藻相和有益微生物種群數量的穩定平衡。(本文由鄭露編輯整理)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