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是名貴魚類之一,肉質細嫩、厚實、少刺,營養豐富,魚肉中富含蛋白質和脂肪,還含有較豐富的鈣、磷、鐵等,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由于鱖魚天然資源少,而國內外市場廣闊,貨源緊缺,市售價為連、鳙魚的5~10 倍,引起養殖者的重視,國際水產品市場稱之為淡水石斑魚。然而,越來越突出的病害問題成為制約鱖魚養殖業發展的瓶頸。經過幾年來的調查研究,確認鱖魚暴發流行病的主要病原為病毒引起的白肝、白鰓,同時也存在非病毒引起的白肝、白鰓。該病的主要流行特點和防治技術如下,供大家參考。
一、流行特點
該病每年4月中下旬水溫約20℃以上可發生,至11月中下旬水溫降低時不治自愈,發病高峰期多出現在7~9月間。病魚呈鰓蒼白、肝蒼白,內臟局部充血、腹水、腸壁充血、腸內充滿黃色粘稠物等典型癥狀,80%以上病魚混合感染細菌、寄生蟲而呈現多樣化癥狀,交雜著紅腫、多粘液、潰爛等癥狀。個體的病癥有的為鰓白、肝紅、腸黃伴壁紅,有的鰓紅,肝白、腸紅等。
該病具有顯著的傳染特征,疾病具有垂直傳播的特性,通過鱖魚親魚攜帶病原越冬并傳給后代。疫區鱖魚攜帶病毒率高,正常情況下病毒在魚體內處于潛伏狀態,當受到外來刺激時才引起機體病變。
氣溫是鱖魚病毒致病的限制因子。水溫約20℃以上可發病,低溫時病毒受抑制,氣溫突變,水質惡化,細菌和寄生蟲等病原感染以及近親繁殖種質退化,餌料魚營養不平衡,管理不善,如用藥不當,餌料魚未經消毒,投放量過大等,均可成為病毒致病的誘發或協同因子,攜帶病毒的鱖魚在發病季節對外來刺激極為敏感,這是疾病呈急性型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如何提高鱖魚的抗逆能力,截斷不利的應激源是科學管理鱖魚生產的重要環節。
二、防治技術
1、種質選擇
在江河篩選野生,強壯的原種,精心培育親魚;利用PCR檢測鱖魚病毒技術,監測親魚攜帶病毒情況,對攜帶病毒陽性魚作淘汰或隔離處理( 帶毒親魚保留下來,其后患較多,其一是該魚苗場會形成疫區;其二是子代魚將可能帶毒等等)。
2、注射疫苗
對親魚和苗種采用注射疫苗,親魚在人工繁殖前2個月進行,免疫的親魚子代在發病季節的成活率普遍高于不免疫的子代成活5%~15%,苗種在體長約8~10cm 可進行免疫,苗種免疫的效率達80%以上。
3、池塘與水質
苗種下塘前對池塘底質進行理化等因子檢測,對癥采用底質改良劑維護底泥微生物種群。有條件的可干塘翻曬底泥,結合底質改良措施,效果更佳。
采用水體營養級別測定法預測養殖水質變化趨勢。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促進水塘藻類繁殖生長,提高產氧能力,施加凈水劑,使肥水塘降低氨氮、亞硝酸氮等有害物質,使用利生素,添加微生物改良劑調節底泥,水中微生物種群組成與數量,以維持水生態穩定。
4、寄生蟲防治
對餌料魚先進行殺滅細菌,寄生蟲的藥浴,投喂藥餌等處理后才投放到鱖魚塘,減少在鱖魚塘直接施放藥物對鱖魚的刺激。投放餌料魚量涉及合理的養殖容量,對鱖魚精養塘,以3~5 d添加1次餌料魚為宜。監測細菌、寄生蟲等病原感染鱖魚、對癥溫和處理。復配中草藥的水體消毒劑及高效低毒殺蟲劑,其藥性溫和,適應性廣,兩種藥配合適用于對刺激性敏感的鱖魚的細菌性防治和病毒病預防。
5、飼料
通過餌料魚多種維生素等添加劑的應用,以及控制適口餌料魚規格(如鱖魚吞食3~5尾餌料魚才有飽感,促進適當追捕運動),以減少鱖魚脂肪積累,提高機體免疫力。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