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總噸位4484噸的“東海漁倉”浙玉漁加99999船披彩掛紅,緩緩起錨,離開臺州市玉環坎門國家漁港,帶著6艘子船向東海作業區疾駛而去。這意味著玉環市“海上加工中心”、我國首個海捕蝦全產業鏈海上加工中心正式投運,為漁民增收開辟了新渠道。
“有了這個加工中心,我們就能直接在海上賣掉蝦貨,不用頻繁回港。不但作業時間延長了,油費等生產成本也能節約不少!”海上加工中心的成立,讓當地拖蝦的船老大們欣喜不已。
撈蝦苦,處理鮮蝦更苦
高成本卻產不出高品質蝦產品
拖蝦作業是玉環捕撈業的支柱,全市共有151艘拖蝦漁船,占捕撈漁船的41.2%,涉及蝦類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的相關從業人員達5000余人,年產值達6億多元。
然而近幾年,以捕蝦為生的船老大覺得日子不好過了。因為環境整治以及食品安全的緊箍咒越來越緊,玉環當地大批不達標的鮮蝦加工企業、冷凍企業及相關企業紛紛關停。
“本身出海撈蝦就很辛苦了,但是撈了一船蝦后更是辛苦。”船老大陳海冰告訴錢報記者,因為鮮蝦的保存時間很短,為了讓蝦保鮮,以前往往會往鮮蝦里加入一些添加劑,防止鮮蝦變黑、不新鮮,但是添加劑的使用不當,引發了食品安全問題。
“一般蝦的保鮮時間超過四五個小時后也開始變得不新鮮,所以撈了蝦以后,我們就要開足馬力往岸邊趕回來,送到陸地上的加工廠去處理。”但是隨著近些年海洋資源的衰竭,不少船只都要開到很遠的外海才能撈到蝦,趕回陸上要花十五六個小時。等到蝦運到岸上的時候,已經不新鮮了。
“不僅賣不上好價錢,而且我們這樣趕回來一趟,這么遠的距離,耗費的柴油成本就要達到兩三萬塊。”陳海冰坦言運作壓力很大,成本很高,而且蝦及加工后的成品品質卻上不去。
全國首個海上加工中心
做成鮮蝦成品只需28分鐘
去年七八月份,隨著禁漁期的逐步解禁,船老大們揚帆起航,又到海上去拖蝦了。然而,大批鮮蝦的“登陸”,當地加工能力無法處理這么多鮮蝦,在酷熱中,船老大們眼睜睜看著自己辛苦打撈的鮮蝦發黑發臭。
“船老大不容易,但是環境問題和食品問題也不能松懈。所以我們開始琢磨,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目前的困境,同時又不用犧牲任何一方作為代價呢?”從去年夏天萌生這個想法開始,玉環民主漁業專業合作社投資5000多萬元,組建集加工母船、過駁子船、生產船為一體的海捕蝦全產業鏈海上加工中心,開創全國先河。
經過最后一段時間的調試和完善,海上加工中心終于完工并且可以投入使用。“‘東海漁倉’浙玉漁加99999船是全產業鏈里的加工母船,船體長98米、寬16.8米,總噸位4484噸,持航能力達5個月,并配有6艘過駁子船,將拖蝦漁船上捕獲的蝦過駁到母船。這一母六子,猶如一個移動加工廠,與在海上作業的玉環150多艘拖蝦漁船形成生產加工無縫對接,解決了加工鏈斷檔、食品安全、漁船增產貨賤賣等問題。”合作社負責人劉敏強向錢報記者介紹這個加工中心,如數家珍,一臉自豪。
走進浙玉漁加99999船的船倉,仿佛置身于一個偌大的海鮮加工車間,這里設有4條全自動水產精加工生產線、配備可容納4000多噸鮮貨的冷凍冰庫,從活蹦亂跳的鮮蝦入倉到蒸煮、烘干、篩選、去殼脫肉再到出盒裝成品,整個過程僅需28分鐘。“這樣的成品,品質想不好都難。”
海上隨停隨加工
產品供不應求
前天,這個被網友喜稱作“蝦航母”的移動加工中心離港出海,開始為漁民提供“上門服務”。那這個移動的加工中心是怎么運作的呢?
“一般我們會選擇撈蝦船只比較密集的海域進行拋錨停靠,然后出動6艘過駁子船到附近海域向作業船只收購他們剛打撈上來的鮮蝦,直接拉回母船進行加工。”劉敏強透露,因為都是鮮蝦,品質很好,所以他們給船老大們的收購價也是很高的。“比方說,往常陸上的收購價大概2元多一斤的蝦,我們會出3元甚至4元一斤的價格來收購。”
那么收購價提高了,加工中心的成本也會大大提高,這樣做利潤會不會受到影響呢?劉敏強表示不會。“現在我們直接在海上收購漁民剛捕撈的蝦,第一時間加工成成品,同時保證了蝦干品質和品相,自然能賣好價錢。”
劉敏強表示,這是一個創新雙贏的新型模式。“不僅為船老大們省下很多折返、運輸、推銷的成本,還能讓船老大們比平常多賺很多;而對于我們來說,可以第一時間收購到最新鮮的加工原材料,也可以保證產品品質是最好的。”
玉環東海船倉現代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招永告訴錢報記者,海捕蝦全產業鏈海上加工中心加工的蝦干因品質優良,目前已經有了大量的訂單預約,而前期的成品將統一出口至美國、日本等地。“預計年可加工深海蝦2萬噸以上,間接能為當地拖蝦漁民增收1億多元。”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