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箱養殖加州鱸爛身病的診斷及防治思考
加州鱸網箱生態養殖作為一個高效生態農業模式,近幾年在鄱陽湖區進行了大力的推廣普及,已經發展成為湖區漁民的主導產業。隨著養殖的擴大,病害也頻繁發生。
去年5月,鄱陽湖湖區一網箱養殖的加州鱸因頭部紅腫和體表潰爛發白導致大批死亡,養殖戶的經濟損失慘重。本文就此次發現的加州鱸爛頭爛身病的診斷及治療情況進行介紹,以期為網箱養殖加州鱸疾病防治提供參考,并對魚病診斷的一些誤區進行了分析。
病情分析與檢測
該病例發生在鄱陽湖湖區一避風港處的加州鱸網箱養殖場,網箱規格為4米×7米,總計約300個網箱,加州鱸規格100g-150g,每個網箱存量1000~1500千克。觀察發現有較多病魚浮在水面,可以看到魚體頭部發紅開裂,體表多處潰爛長滿白色絮狀物,體表無明顯的充血或紅點等癥狀。
加州鱸頭部紅腫
1、打撈病魚觀察
發現多數病魚頭部發紅腫大,鰓蓋紅腫潰爛,體表也有多處潰爛,嚴重的附著有白色絮狀物,少部分魚尾鰭基部也有增生潰爛。
加州鱸體表水霉
2、剖檢
發現肝臟,脾臟和腎臟等并無明顯癥狀。以無菌操作直接從自然發病魚的腦、肝臟等器官取樣進行普通營養瓊脂和血平板劃線分離,28℃培養24~48h。同時進行了病毒檢測。
病原分離和藥敏試驗結果
體表絮狀物鏡檢結果為水霉。病毒檢測結果為陰性。從病魚的頭部分離到嗜水氣單胞菌和維氏氣單胞菌,藥敏結果顯示對青霉素G、氨芐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氟苯尼考、利福平、復方新諾明、萬古霉素、阿莫西林等20余種藥物均不敏感,僅環丙沙星(禁藥,不能使用)等還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初步治療效果不理想
根據病原分離結果和藥敏實驗結果,給該養殖戶推薦選用三氯異氰尿酸、二氯異氰尿酸鈉、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掛袋消毒;口服菌必治每100千克魚用藥250克或按說明書使用,拌入飼料投喂,連服3-5天。
經過5天的藥物使用結果,養殖戶反饋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后經過進一步調查了解發現,該養殖戶4月25日前投喂冰鮮魚,25日后轉喂飼料。4月30日開始有零星死亡,喂服過低劑量的恩諾沙星和中草藥,但效果不明顯。每天死亡3-5條,到5月6日送診時,當天死亡量上升到100多尾。
綜合分析病因后調整治療方案
經綜合分析,該網箱養殖加州鱸導致爛身病發生的原因如下:
1、加州鱸放養的密度過高
養殖戶為提高產量,大多采取高密度養殖的方式。高密度放養后,由于養殖的存量已經超過水體的承載量,導致魚體發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2、投喂措施不科學
①投飼沒有做到“四定”(即定質、定位、定時、定量);
②飼料的投喂方式主要為人工用鏟潑灑,分散面積小,投喂不均勻,加州鱸搶食程度不同導致饑飽不均;
③餌料量不足,投喂跟不上;
④更換餌料品種致使加州鱸不適應等。
發病的加州鱸在養殖前期并沒有發病,冰鮮投喂相對分散,而在轉投飼料后,由于投喂集中,魚搶食兇猛,在搶食的過程中,出現魚的頻繁碰撞,導致頭部和魚體前部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
3、養殖管理不當
魚體出現損傷后,養殖戶并沒有第一時間對病魚進行隔離,由于沒有找到發病的原因,導致這種狀況一直沒有出現改善,不斷有新的受傷病魚出現,從而導致魚體抗病力下降、發病率上升,并繼發感染水霉。死魚導致水質惡化后沒有及時移箱分養,病魚、死魚沒有及時撈除或撈后亂丟,加劇病害頻發。
經過對病因進行綜合分析后,重新調整了治療方案,建議養殖戶將已經發病的魚進行撈除,對投喂方式進行改變,同時加大投喂量,在網箱周圍采取掛袋消毒的辦法,該養殖戶的死魚情況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魚病診斷三誤區
通過此次魚病案例引發一些思考,發現我們在魚病診斷過程中通常都會碰到一些誤區,主要有以下一些情況:
1、不問魚病原因、“窺一斑知全豹”的傳統診斷會帶來很多誤診
要全方位的掌握魚的發病規律,首先必須了解引起魚病的原因,而引起魚病的原因十分復雜,既有外因也有內因。現在一些漁藥企業和飼料企業在加大力度對養殖戶的病魚進行診斷和分析,養殖戶魚病診斷的意識在不斷增強,在病魚送至藥店送檢之余,也會送往各研究所的相關部門進行專業的診斷。但同時送診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誤區。
現在診斷魚病,幾乎都靠是養殖戶拿著一兩條病魚和一瓶水去藥店給技術員或者科研院所魚病診斷部門檢測,然后技術員就根據這兩條病魚的癥狀做出判斷和配藥,而忽略養殖養殖過程及環境條件。我國的養殖多為散戶養殖,還缺乏專業的養殖記錄日志等,相關技術人員如果單純從送檢的一兩條病魚就做出判斷,就會出現“窺一斑知全豹”的誤診。
所以,建議相關技術人員去魚塘現場問診,了解養殖過程中發病前后出現的相關情況,包括水環境、餌料投喂、魚體狀況、天氣因素等,對發病原因進行綜合分析考慮,從而做出最全面的診斷。
2、作為魚病診斷預防科技部門,容易陷入病原體的誤區,從而出現誤診
魚病的類型和命名十分復雜,從患病部位來劃分,可分為皮膚病(如疥瘡、腐皮病等)、鰓病、腸道病、其他器官疾病(如脾腎壞死病等)四個類型。
很多水產養殖動物疾病通常呈現出相似的癥狀,這是水產養殖動物疾病的新動向,給疾病的確診和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這就預示著對加州鱸等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的診治不能僅憑癥狀和經驗,必須以實驗室診斷為依據,真正做到對癥下藥,方能確保診療的效果。
另外從不同的病原體來劃分,有病毒病、細菌病、真菌病、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以及敵害引起的多種魚病。而作為魚病診斷預防科技部門,由于承擔著一些基礎科研的工作,通常專注或偏向于某一種病原體,拿到病原第一反應通常是想著是何種病原如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但很多受傷的病魚通常會繼發感染細菌或真菌等,而此時如果只是針對感染的細菌和真菌來做治療,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害的問題,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3、單一通過藥敏試驗來指導用藥也會耽誤魚病的防治
近年來通過各方面工作的努力,養殖戶在用藥意識上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也提出通過藥敏試驗來指導用藥。藥敏試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導養殖戶對癥下藥,但是由于魚的養殖環境很復雜,而實驗室的體外藥敏試驗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藥敏試驗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而不能單一靠藥敏試驗來指導用藥。同時最好在發病前期或亞健康時定期送樣去做分離出潛伏致病菌并做藥敏試驗起到預防的作用。
如何避免診斷誤區?
為了避免這些誤區,魚病診斷預防科技部門應加強魚病診斷手段的開拓,提高診斷技術,并推廣應用。基于目前有水質監測和顯微鏡檢查這2種主要手段,要加強魚病診斷手段的開拓,全面分析病因,做到真正的對癥用藥,淘汰靠估計和經驗去診斷的落后面貌,減少誤診現象,避免耽誤病程,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病害防治應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有病早治”的原則,從增強魚體抗病力、改善生態環境著手,控制發病率,提高成活率。對魚病的診斷和治療,必須站在漁民的立場、學術的立場、市場的立場等綜合點去做立體的三維思考,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中國鰻魚網報道
中國鰻魚網(hzqizhen.com)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中國鰻魚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